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3265788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资料能自行翻译第3小节。2掌握、积累“备、功、跬、舍、黄泉、强、用”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焉、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了解定语后置句。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4背诵第3节。【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第3节(1)注音跬(ku)步 驽(n)马 锲(qi)而不舍金石可镂(lu) 蛇鳝(shn) 骐骥(j)2翻译课文第3节,在文中划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标出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注重联系

2、语境)【预习反馈】1指名背诵第1、2节。2指名翻译课文第3节,其他同学纠错,并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分类记在下面。归纳如下:(1)词类活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用作状语,往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2)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倒装句式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助词,表定语后置。)(3)一词多义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4)古今异义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

3、凶、走狗。蟹六跪而二鳌古义:腿,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合作探究】1本文第3节用了哪几个比喻,它们内在的联系是什么?第3节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

4、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2第3节论述角度和前文又有何不同?(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总结提升】本文多次运用设喻论证的方法,看看作者的设喻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本文的设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

5、“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C.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

6、进一步论证。作用: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第3节。2用“/”给下列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晚上写信的时候,嫌蜡烛不亮,于是就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说着就在信里误写上“举烛”两个字。“举烛”,并不是这封信里原来要说的意思

7、。)附 翻译及段意: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