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精讲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21611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夜》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子夜》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子夜》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子夜》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子夜》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夜》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夜》精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夜精讲子夜 l 名著解码:155 1: 一条主线: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 5:五个阶段:多空多空空 5: 五句主旨: 1、 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 2、 资产阶级作为整体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 3、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 4、 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的原因。 5、 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l 核心情节突破 核心情节一:吴老太爷之死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吴老太爷本不愿意到上海,但由于土匪作乱,红军燎原,让老太爷高卧家园, 委实不太妥当。为了表达孝心,吴荪甫将老太爷接到上海。然而,满脑封建、顽固不化、只以太上感应篇为护身法宝的老太爷在目睹了城市光怪陆离的现代文明后

2、,受到强烈的刺激,终于在进入家门后气绝身亡。 在吴老太爷的送殓仪式上,众多主要人物陆续亮相。但他们却借着老太爷的丧礼寻欢作乐,暗做交易。吴荪甫也在此时决定放手做公债。 然而,公债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吴荪甫在赵伯韬和罢工潮的双面夹击下惨败,而赵伯韬也因这明争暗斗而耗尽精力,只有工人们的斗争热情在继续燃烧。 阅读反思 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出走,反映了三十年代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而他的死亡象征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革命由丧礼而始,也预示了他们必将以“丧礼”而终。在救亡中国的革命道路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1 微观记忆 起因:

3、匪患频繁、家园祸乱 经过:目睹怪状,遭受刺激 怒入家门,再受刺激 忙乱请医,救治无效 结果:口吐白沫,一命呜呼 假面送殓,高谈阔论 Q:初入上海,吴老太爷为什么受到强烈刺激? A:封建旧文化与现代新兴文明的格格不入。 Q:吴老太爷是个怎样的人? A:他是一个满脑子封建伦理、纲常的地主,二十年潜心研读太上感应篇,不许家人沾染新文明,犹如一具古老的僵尸。 Q:送殓仪式上众生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A:说明资产阶级的残酷性,只以利益为焦点,毫无情义可言。 核心情节二:首战告捷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在吴老太爷的丧礼即将举行时,吴荪甫收到家乡资产即将不保的电报,随之账房莫干丞又带来工人罢工的消息,吴腹背受敌

4、,无比忧愁。此时,姐夫杜竹斋告知,公债魔王赵伯韬有意与吴联合做“多”,吴荪甫不置可否之时,杜阐明了赵贿赂西北军打败战的秘密,吴当即决定放手一搏。 历经波折,公债“多头”终于胜利。中央军转胜的消息传开后并未马上大涨,吴杜二度担心受骗上当。其实是因为人心观望,空头们还想拼一拼。最终,午后这一盘,空头全来补进,涨风极厉害,几乎涨停,如前所愿。杜后悔没有多收二三百万。 赵伯韬和吴荪甫联合做“多头”操控市场之时,冯云卿等豪绅地主阶级因与之抗衡而损失惨重,血本无归。而吴荪甫在尝到甜头后,又企图靠公债壮大资本,但赵伯韬的屡次破坏,也使吴荪甫在尝尽苦头后以惨败告终。 阅读反思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佼佼

5、者。他热心实业,精明果断,有振兴民族工业的野心与决心。受无产阶级反抗斗争与金钱利益驱使的民族资产阶级只能走上投机敛财之路。纵然他们与官僚资产阶级有偶然的合作,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一旦利益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就将反目为敌。而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还是资产阶级整体的不稳定性,都决定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整体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 微观记忆 起因:投机敛财,赵有胜算 经过:利益至上,初试多头 该涨不涨,吴起疑心 空头补进,午后涨停 结果:公债赢利,云卿惨败 Q:赵为何怂恿吴做多头? A:赵与尚掌握军向,需要更多资金支持以便牟取暴利。资产阶级以利益为行动指

6、南,有利则合,无利则分。 核心情节三:美人计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Q:此次公债为什么赢利? A:赵伯韬用金钱买通西北军战败,说明当时金钱可以驱使一切,这也是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的原因之一。 靠放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农民起家的地主冯云卿,为躲避农村祸乱而携家来到上海。为了能翻本敛财,冯云卿也投入了公债市场。在赵吴联合做“多头”时,他因做空头而失利,但他不相信赵伯韬能吃下“空头”抛出的货,结果二度拼多头,导致血本无归。 同为封建豪绅地主阶级的何慎庵教唆冯云卿牺牲女儿,以“美人计”探听赵伯韬的投机动向,冯云卿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同意,但仍保有女儿嫁妆。 赵伯韬为了斗败吴荪甫,决定做“空”。此时冯眉卿虽

7、勾搭上赵伯韬,但却忘记了父亲交代的任务,当父亲逼问时,随口说了赵伯韬做“多”。恰好,李壮飞也密报吴荪甫做“多”,根据两条线报,冯云卿毅然跟风,将女儿嫁妆投入公债。 小说未交代结果,但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的凄惨结局可想而知。 阅读反思 冯云卿、何慎庵等人都是封建豪绅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在农村时残酷盘剥农民,证明了中国当时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从冯云卿等人被逼离开乡间逃亡上海一事中可以看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农民运动对敌人的震撼之大,与小说中“李立三”左倾冒进错误路线领导下城市工人运动虽不无可歌可泣之处但最终挫败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共产党领导的3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

8、反对左倾冒进主义的必要性,也可见上海畸形发展的原因之一,即农村的破产。而冯云卿等人在上海的两次投资失败,都证明了作者“中国统治阶级日益分裂,革命民众可借机取胜”的论断。 微观记忆 起因:入沪敛财,做空失利 经过:慎庵出计,忍痛献女 女忘任务,随口胡诌 壮飞密报,荪甫做多 结果:投入嫁妆,血本无归 Q:冯云卿为什么要逃往上海? A:无产阶级在农村革命,豪绅地主阶级无力对抗。 Q:冯第一次投机为什么失败? A: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与豪绅地主阶级“黑吃黑”的矛盾关系。 Q:冯第二次失败说明了什么? A:地主阶级已无力对抗资产阶级,他们的灭亡又给了无产阶级一线取胜之机。 核心情节四

9、:屡战屡败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吴荪甫的益中公司正式成立,任用唐云山做总经理,这引起了赵伯韬的不满,吴赵二人对立局面形成。 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首战告捷后,为了壮大益中资本,加之有唐云山的内部消息,得知叛军的进攻计划,所以决定做“空”。但中央军形势不利,公债却上涨,原因是赵伯韬做“多头”,与吴荪甫捣乱。吴荪甫得知消息后,决定让杜竹斋再凑50万,继续做“空头”。杜竹斋对此表示怀疑,但吴荪甫却极有信心。 唐云山来报:战局有变,张桂要退出长沙,市场对做“多”有利。吴荪甫连忙决定用益中本用来周转的资金分头补进,以挽回损失。如此一变局,使得吴荪甫、杜竹斋、王和甫、孙吉人四股合成的益中信托公司直接损失八万,

10、现金流通量减少。 第三次斗法,吴荪甫改做“多头”,赵伯韬却做“空头”,“多头”的吴荪甫当然希望中央军胜利而引起公债上涨,然而传来的消息竟是“阎军全部出动了!德州混乱!”时局迫使吴荪甫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提前结算,才争的个“不进不退”的局面。 阅读反思 4 该情节是吴荪甫与赵伯韬对立局面的正式形成。赵伯韬之所以要对付吴荪甫,表面上是因为吴荪甫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与赵抗衡,实际上是因为吴荪甫任用唐云山做公司总经理,汪派是日本人的走狗,而赵伯韬实则为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因此赵伯韬与吴荪甫的斗法,实际也是美日矛盾激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官僚资产阶级,都

11、对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会引发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这是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也决定了资产阶级作为整体不可能挽救中国。与此相反,也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及军阀间的混战,才使无产阶级得以夹缝存生,获得胜利。 微观记忆 起因:益中成立,吴赵抗衡 经过:吴掌军机,先空后多 赵使金钱,先多后空 战局屡变,荪甫失算 结果:动资益中,赵胜吴败 Q:吴赵间的勾心斗角说明什么? A: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不稳定性。为了利益,他们可以成为盟友,也可以成为敌人。因此,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 核心情节五:“大鱼”吃“小鱼” 宏观把握 情

12、节再现 受战事影响,朱吟秋等人开始为自己丝厂即将到期的押款担心。在孙吉人、王和甫等人的倡议下,吴荪甫决定几家合资筹办益中信托公司,做实业界的金融流通机关,并收购一些无法维持的企业,生产日用品以销往农村。 濒于破产的丝厂总经理朱吟秋向吴荪甫求助,恳请将他在杜竹斋处的押款延期,不料吴荪甫存心要榨出朱囤积的干茧,以作自己工厂的生产原料。于是,吴荪甫怂恿杜竹斋在原来8万的基础上,再借7万给朱吟秋,并以干茧为抵押。 朱吟秋私下与赵伯韬接洽,想把他的机器抵押给赵,以便支付在杜吴处一个月后到期的茧子押款。杜竹斋劝吴荪甫放弃干茧,收回贷款,但吴荪甫坚决不同5 意。 李玉亭受吴荪甫之托来找赵伯韬谈判,希望赵在朱

13、吟秋押款一事上让步,因为吴荪甫想吞并朱吟秋的厂和干茧,但赵伯韬宁愿在“公债拆账”上吃亏两三万,也坚决不同意在朱款一事上妥协。 一段时间后,赵伯韬知道吴荪甫已收买了些茧子,他想让吴搁死了现款,又过剩了茧子,于是把朱吟秋的事情给推了回来。朱吟秋提出连厂带茧一起盘给吴荪甫,吴荪甫则打算再追加十多万和之前的借款本息凑成三十万收购朱吟秋的丝厂。 在吴荪甫收购朱吟秋丝厂的同时,益中公司还花了五六万收购了七八个小厂,为了运作这些小厂,还要陆续投入四五十万元。这是在吴荪甫这条“大鱼”不断吞食“小鱼”的过程中,益中公司和吴荪甫运作的现金越来越少。小说的结果也正应验了赵伯韬的预言:吴荪甫在三个月内就会因资金周转不

14、灵而垮台。 阅读反思 朱吟秋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也曾怀抱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然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其不仅斗不过无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甚至时刻冒着被“同类”民族资产阶级吞并的危险。文中,李玉亭说到:“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吞并朱吟秋丝厂不仅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同时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可见,民族资产阶级的个人力量不够强大,独自救国的理想只是空想,而资产阶级整体为了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缺陷也决定了他们永远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微观记忆 起因:朱欠杜款,请吴求情 经过:吴图朱茧,再借押茧 朱赵

15、接洽,押机还款 赵李谈判,赵不妥协 吴另买茧,赵却推回 结果:吴收朱厂,现金愈少 Q:朱厂在吴赵间推搡说明了什么? A: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官僚资产阶级,都以利益为最高宗旨。只要有利益,他们可以残酷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弊端。 Q:现金愈少,吴为何还坚持要厂不要钱? A:吴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确怀抱着实业救国的梦想。但民族资产阶级也是软弱的,不稳定的,他们的力量远不足以拯救中国。 6 核心情节六:为外商做嫁衣裳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在吴老太爷的送殓仪式上,光大火柴厂老板周仲伟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慨:一方面,他感慨国人不肯用国货;另一方面,他感慨金融界不肯贷款给办实业者。 因为进口火柴占领中国市场,国产火柴销量每况愈下,火柴业濒临崩溃边缘,光大火柴厂也只好停工。面对工人的抗议,周仲伟向益中求救,想参照益中收购朱吟秋丝厂和陈君宜绸厂的办法将火柴厂租给益中。但此时的益中因已无力承担而拒绝了周仲伟。 周仲伟在绝望之时遇见徐曼丽,由此想到赵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