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21439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知识复习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 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稀缺性 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 是研究市场经 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 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属 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 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 和愿望而言, 是相对的稀缺 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 绝对的属性。 在市场经济中, 劳动资源稀 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 动资源的支付能力、 支付手 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 个人。(选择)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 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 的约束条件下, 使个人需要 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 足。

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 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 效用最大化的变形, 它突出 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 而 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 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劳动力市场上, 居民户是 劳动力的供给方, 企业是劳 动力的需求方, 通过双方的 无数次选择, 按照一定的工 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 岗位上。 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 求的运动, 同时决定一个经 济社会就业规模和获得的 工资量。 从生产要素投入来 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 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从收 入的角度来看, 劳动力市场 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 动力市

3、场的基本功能。 (多 选)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两种: 实证研究方法 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特点:是认识客观现象,其 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 “是什 么”的问题。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设 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 假说验证。 规范研究方法 特点: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 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应该 是什么”。 目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服务。 主要障碍:信息障碍,体制 障碍,市场缺陷。 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 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 策服务的工具。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 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 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 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 业者和

4、失业者, 即社会劳动 力。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 测试 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 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 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计算公式: 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总人口 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 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 龄(性别)人口 100% 劳动力供给: 指在一定的市 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 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 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 即劳动力 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 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 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称。计算公式: Es( S S) ( W W):供给; W :工资 分析有五大类: 1供给无 弹性,即 Es 0,在这种情 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

5、 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 变。(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 实际可能范围内)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s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 值大于 0。3 单位供给弹性,即 Es 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 分比相同。4供给富有弹 性,即 Es1,劳动力供给量 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 变动的百分比。 5供给缺乏弹性, 即 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 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 比。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长期会有如下变动趋势: 15 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 口劳参率下降。 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5 55 岁年龄段男性成年 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

6、水平, 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 产生的变动,也 不 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经济周期: 指经济运行过程 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 替。劳动参与假说有两种: 附加 劳动力假说、 悲观性劳动力 假说上述两种假说的关系: 前提 观点是相同的, 即男性成年 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 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 和失业者间的流动, 而不表 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 流动。 这个劳动力群体称为 一级劳动力。 与此相对的劳 动力群体称为劳动力市场 的二级劳动力。 二级劳动力 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二级 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 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 性。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观点: 二 级劳动力参

7、与率与失业率 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 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 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观点: 二 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 存在着反向关系, 失业率上 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 降。在经济衰退时期, 多数情况 下劳参率下降, 即悲观性劳 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 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某 一特定时期内, 在某种工资 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 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 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 以及该需求是生产要素需 求的组成部分,所以,劳动 力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产 品需求的分析, 必须联系劳 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

8、 关系的分析。 (选择) 因此,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 劳动力需求与工 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 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 工资率降低, 劳动力需求增 加。(反向联系)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 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 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反 向关系) 计算公式: Ed( DD) ( WW )D:需求; 详细分析见书 P8 P9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 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 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 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 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 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 产 量相应地发生变化, 当把可 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 的其他生产要素上, 最初劳 动投入的

9、增加会使产量增 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 限度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递 减,称之为。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 由 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 产量变动可分为三阶段: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总产量绝对减少; 计 算 公 式 : AP Q L MP Q L AP :平均产量; MP:边际 产量; 详细分析见书 P10 P11(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 求的决定 边际产品: 由增加一单位劳 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 也 叫做 。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 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 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 ) 劳动的边际产品的收益为 MRP ,产品的价格为 P

10、则有 MRP=VMP=MP*P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 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 边际成本,即 MRP=MC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 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 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 在 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 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 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市 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 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 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狭义的 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 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 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 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由相互 对立的两极构成: 一是劳动 力的所有者个体,即劳动 者,其二为使用劳动力

11、的企 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 劳动者 的劳动力即劳动能力, 包括 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 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 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 第三,工资是实现和决定交 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 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 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是一 种最高效率, 消耗最低费用 的最经济的形式。(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 与动态均衡 均衡概念一般有两重含义: 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 状态;其二指分分析析方 法。 均衡分析为为局部均衡分 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又分为 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 分析。(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

12、 意义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 的工资;C、充分就业。 注意点:在一个经济社会 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 业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 定量。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 劳动力需求曲线给定的条 件下,供求的竞争导致充分 就业的实现。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 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 的影响 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力供给 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结构; (农村劳 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使劳 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 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 根本改变 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 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

13、提 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一般情况表明, 生产率的增 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 动力需求的增加。(三)、根据前两个方面的 分析可以看到,在人口增 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 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 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事 实表明,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 高于人口的增长率, 所以其 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 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 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 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 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 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均衡价格率只是运用供求 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 形成,而非价值理论。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 相等的趋势, 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

14、 格。所以,工资的决定是以 劳动力价值为基础, 最终取 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 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 效用。(多选) 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 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与上相对应提供的报酬分 别是地租、工资、利息、和 利润。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 总产品或收入, 称为功能性 收入分配,因此,作为劳动 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 亦称 为劳动报酬。 工资形式的关键紧何种方 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 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的方式有: 基本工 资、福利、(一)、基本工资 工资率: 是指单位时间的劳 动价格。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 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 币所得。它受三个因素影 响:

15、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 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 排。(多选) 计时工资(最为传统)与计 件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 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 资支付方式。 这两种工资资 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 式不同, 计件工资只是计时 工资的转化形式。(二)、福利 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 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 还具有以下特征: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 但 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 关; 法定性; 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企业间福利支付项目方面 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实物支 付,是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 之一。 实物支付却是普遍存在的 福利支付方式,其原因在 于: 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 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 金,从

16、而降低人工成本; 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 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从社会的角度看, 实物支付 可以增加就业, 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 具体表现形式。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 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 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 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 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即就 业包括三层含义)(一)、总供给、总需求与 均衡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 与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 度密切相关。然而,一个国 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 模取决于什么?取决于: 总供给 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 是指一国在一 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 价值总量。 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