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3)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18868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 (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背影 (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背影 (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背影 (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背影 (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影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教学设想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

2、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

3、。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

4、”,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奔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丢掉,失去。动词。踌躇(),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晶莹(),光洁透明。4.朗读课文。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

5、同),训练概括能力。“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板书: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

6、次: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家境第二层次:浦口送别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第一、细心照顾第二、车站买橘第三、车门话别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按前种划分板书设计为:(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

7、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现在,要弄清楚:(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第三次在

8、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可以给读者

9、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现实回忆现实”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现在回忆现在”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

10、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父子深情。布置作业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2.做课后练习二。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教学过程

11、1.教师导语。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以及从“背影”这一新的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

12、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

13、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板书:3.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2)引导学生分析4、5段。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首先是送不送,这就颇费踌躇。板书: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