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18727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目标管理:【知识体系】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体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体系】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民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突破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史料,通过识图、对比、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利用相应历史史实对学生

2、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练习“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教学资源: 利用教材上的地图、图片、和相关影视资料制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 让一名学生朗读教材“导入框”内容。说明本课学习的是明代的对外交往。 新课:一、郑和下西洋 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概况、历史意义等方面去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 2在学生每归纳回答完一项内容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郑和下西洋

3、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利用教材“动脑筋”1的思考题,分析出当时远航已具备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学生找出“西洋”的历史范围,归纳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 教师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比较并得出:时 间 1405 1433 年 次 数 先后 7 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 44 丈,宽 18 丈 船 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 200 多艘 人 数 每次出海南 2.7 2.8 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罗

4、盘针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搞一个小规模的现场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年随郑和船队的一名成员,谈一谈到达亚非某一国家或地区时的所见所闻及突出感受。通过表演,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1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明确了以上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

5、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之后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四是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

6、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提问:澳门为什么被称为“妈港”?让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内容,然后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2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问“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让学生对比澳门的分离与回归,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随堂巩固:见配套学习辅导和自编学案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