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18490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教学目标】 1.掌握急诊科的任务。2.熟悉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制度。3.掌握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教学重点】 1、急诊科的任务。2、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教学难点】 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制度。【学时分配】 90分钟 1、课前提问5分钟 2、认定目标5分钟 3、达标教学70分钟 4、课后作业5分钟 5、课堂小结5分钟 【引入新课】急诊科的任务和概念【教师启发】 1、急诊科的作用是什么? 2、你去过急诊科就诊吗? 【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第一节 急诊科的设置与任务一、急诊科的设置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直接面向社会,接受的是急危重病人,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那么:一

2、方便病人就诊;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般情况下,5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设急诊室,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急诊科。急诊科的面积应与全院总床位数及急诊就诊总人次成合理的比例。急诊科应设有预检分诊处、各科急诊诊断室、抢救室、治疗室、急诊输液室、急诊手术室、急诊观察室、急诊监护室EICU、综合检查室。一预检分诊处预检分诊处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应设在急诊科入口处,有足够的使用面积。预检员一般由有经验的护士担任,预检护士是急诊就诊环境与诊疗过程的主要管理者。具体负责分诊和挂号工作,做到迅速疏导病人进入抢救室或专科诊室。预检分诊处应配备以下设备:1 各种检查用品 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体温表、压

3、舌板、常规化验用品等。 2 通讯设备 如 、对讲机、呼叫器等,以便联系医生和护士。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装置,持续显示抢救情况及各诊室工作状态。3 各种资料记录 如各科诊号票、急诊登记本、常规化验单等。目前许多医院的急诊记录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4 检查床和候诊椅 为便于预诊护士给患者做初步护理检查和明确分诊,患者可在此测试体温和等候急诊化验结果。二急诊诊断室 设立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口、耳鼻喉科 、皮肤科等分科急诊诊断室,并配置相应的器械,位置最好接近分诊处,急诊室的医师由专职和各科派值班医师轮流担任相结合,护士应设专职人员,外科附近设立清创室,骨科附近设石膏间。

4、三抢救室抢救室是急诊抢救患者的场所,内部应配备抢救必需的仪器设备物品和药品。大型急诊科应设立各专科抢救间,如外科抢救间、洗胃抢救间、脑血管病抢救间等。由专职急救人员负责抢救工作。这种方式既便于抢救工作有条不紊,互不干扰,顺利进行,又可防止交叉感染。根本要求如下:1 足够的空间、照明及各种疾病抢救程序示意图。2 急救设备 中心供氧和负压吸引装置、洗胃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心电图机、微泵、输液泵、低温治疗机、急救车等。3 急救器材 各种导管如三腔二囊管、气管插管、洗胃管、导尿管等、简易呼吸器、开口器、喉镜、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开胸包、骨穿包、胸穿包、腹穿包等。4 急救药品 备

5、有一定数量各种常用急救药品,如强心药、常用心肺复苏药品、呼吸中枢兴奋药、升压药、降压药、止痛药物等。5 常用药液 各种浓度常用液体、脱水剂、扩容液体、碱性药液等。四治疗室位于抢救室旁边,室内有配液操作台和无菌物品柜,操作台上放置治疗盘,内有25%碘酒溶液、70%乙醇溶液、棉签、镊子缸、开瓶器等,另外存放患者临时用药液和治疗输液单。无菌柜内存放注射器材、针头、输液器等。安装紫外线灯,每日消毒一次。五急诊输液室现代急诊输液室规格趋于正规病房化,设立正式输液床及床号,房顶安装轨道式输液架,也可设立隔离室和隔离床,供传染患者使用。执行常规消毒隔离制度,备有氧气和负压吸引装置及急救药物和物品。六急诊手术

6、室急诊外科危重患者,经过抢救和初步处理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且可能危及生命者,须在急诊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常规设立无菌手术间和感染手术间各一间,并配备更衣室、器械准备间、洗手间等。七急诊观察室原那么上观察室按医院内正规病房设置及管理,由专职医护人员负责,观察对象为暂时不能确诊、病情有潜在危险性的病人、或经处置后需待床住院进一步治疗的病人。观察时限一般为35天,之后应根据病情离院、住院或转院。一般观察床位占全院总床位的5%。八急诊监护室急诊监护室是根据急诊科工作性质和特点而设立的,应选在急诊科较中心位置或相对独立的单元,主要收治严重创伤、随时有生命危险或病情危重、不易搬动、需监护抢救的病人。由专职

7、医护人员负责。床位数一般占总床位数的1%2%,常为圆形、长方形、U形布局,中央监护台能观察到所有病人,各种设施设备齐全,可实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监护,发现异常可及时抢救处理。 二、 急诊科的任务急诊科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变和急性创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及其引发的急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和抢救等工作。具体来说,它承当急诊、急救医疗护理工作、急诊救护人员培训、急诊医疗护理科研工作等任务。根据医院规模及性质不同,每个医院的任务有所侧重,但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及时、迅速、准确地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第二节 急诊科护理管理急诊科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及时、迅速、准确地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管理

8、的核心是围绕提高急诊质量来加强管理。一、急诊科护理工作任务一急诊工作急诊科的主要职责就是对来院的急诊病人进行迅速的诊断和处理。二急救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对生命有威胁的急、危、重病人或伤员,要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必要时可派救护车参加院前急救和病人转运工作。三培训工作为加快急诊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级医院健全急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技术指导,如进修、学术交流、技术训练、定期考试考核,使医护人员能够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提高抢救成功率。四科研工作急诊科在急救过程中可以获得急重症病人病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可开展有关病因、病程、机制、诊断与治疗、

9、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寻找规律,提高急诊质量,促进急诊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二、 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要求急救护理质量是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核心问题,良好的护理质量是取得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急诊护理工作应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制定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确立急救管理规划与措施,并认真落实。具体做到:1医护人员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工作热情主动、急病人之所急。2时间观念强,所谓急诊科的急就是指病人病情急,诊治要快,耽误不得,时间就是生命。3 急诊科应配备与其任务、功能、规模相适应的急诊医疗设备和药品。所有急诊物品要保持性能良好、数量规格齐全、位置固定、专人负责,严格执行

10、交接班制度。4 各种抢救记录、表格、病历等必须清楚、完整、真实、及时。1建立常见急症的抢救工作程序。医护人员应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操作技术和排除一般故障。2强调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拟定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成功指标。3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使抢救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4积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杜绝医护过失事故的发生。三、急诊科护理人员素质1从事急诊工作的护士,必须接受过正规护理学历教育。2急诊科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主动,反响敏捷,熟练掌握根本的生命急救技能。3急诊科护士应仪表端庄,待人礼貌,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4值

11、班人员能守岗尽责,严密观察病情,遇到病情突变能及时处理。,第三节 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急诊科护理工作根本程序包括:接诊、分诊、急诊护理处理等局部,这些环节紧密衔接,可使病人尽快获得专科确定性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伤残率病死率和医疗纠纷。见图2-1病人有关部门医务科 急诊科接诊、分诊涉及法律问题重大抢救 分专科急诊就诊专科会诊危重急诊,立即抢救 辅助检查 留观与护理 ICU监护住院专科病房护理转科 急诊手术及护理离院 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图一、 急诊科护理工作范围和程序一接诊 接诊是指医护人员对到达医院急诊科的病人,以最短的时限、最熟练的医学技巧,对病情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二)分诊1分诊定义 分

12、诊是指根据病人主诉及主要病症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所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2分诊评估方法 分诊护士要对病人强调的病症和体征进行分析,但不宜作诊断。除注意病人主诉外,还要用眼、耳、鼻、手进行辅助分析判断,并使之保持成为一种观察的习惯。1望:用眼去观察,主诉的病症表现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病症病人未提到,观察病人的面色,有无苍白、发绀、有无颈静脉怒张。2闻:用鼻去闻病人是否有异样的呼吸气味,如酒精味、呼吸的酸味、化脓性伤口的气味。3听:用耳去听病人的呼吸、咳嗽,有无异常杂音或短促呼吸。4问:了解既往史和现病史,通过询问病人、家属或其他知情人,了解发病的经过及当前的病情,这对正确的分诊及处理有很重要的作用。运用诱导问诊的技巧,短时间内一般要求五分钟内获得比拟详细的有关病情资料,可以采用OLD CART或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