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174987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乐观防治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提高我市住宅工程建设质量,满足现阶段宽阔住户对住宅质量、功能的客观需求,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委托多专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了?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假设干技术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措施?,并经我市权威专家组论证验收,该?技术措施?作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平安简略措施的重要内容。现予公布,请遵照执行,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及施工图审查单位要高度重视、专心执行?技术措施?,并将?技术措施?的相关要求纳入到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以及施工图审查各个环节予以落实,切实防止质量通病的发生,提高住宅工程建设质量。二、各区建设

2、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建设工程质量平安监督机构、造价管理机构、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要将?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住宅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落实?技术措施?,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本?技术措施?自2022年10月1日起试行,试行期为两年。在执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请准时与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总工办联系。特此通知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 病防治假设干技术措施试行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目 录第1章 总那么第2章 地基根底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一般规定 2.2 天然地基2.3 桩基2.4 建筑回填第3章

3、 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 一般规定3.2 地下室顶板3.3 地下室外墙3.4 地下室底板3.5 地下室防水工程第4章 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4.1 一般规定4.2 现浇钢筋混凝土墙4.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第5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5.1一般规定5.2 厕浴间、厨房、阳台楼板5.3 现浇屋面板第6章 楼地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6.1 一般规定6.2 楼板6.3 墙角6.4 管道穿越处第7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7.1 一般规定7.2 卷材防水屋面7.3 涂膜防水屋面7.4 刚性防水屋面第8章 外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8.1 一般规

4、定第9章 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偏差防治的技术措施9.1 一般规定第10章 室内初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10.1 一般规定10.2 地面找平层起砂、空鼓、开裂10.3 墙面、顶棚抹灰空鼓、开裂第11章 外立面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1.1 一般规定11.2 阳台等临空处设置玻璃栏板的平安隐患11.3 飘窗弧形玻璃的平安隐患11.4 建筑饰面和装饰构件平安隐患第12章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2.1 一般规定12.2 给水、排水管道渗漏12.3 排水系统防臭、排水管道堵塞或排水不畅12.4 管道安装通病12.5 给排水系统噪声12.6 消防隐患12.7 给排水设备安装不到位第

5、13章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3.1 一般规定13.2 防雷装置的连接焊接13.3 桥架接地13.4 电气线路连接13.5 配电箱安装13.6 开关、插座安装13.7 照明灯具安装13.8 电气线路配管第14章 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4.1 一般规定14.2 通风与防排烟系统及各风口的风量与设计要求偏差较大14.3 风机、冷却塔噪声太大,影响使用14.4 住宅的分体空调,其室外机布置不合理,影响空调制冷效果14.5 室外竖井风口或外墙风口风速过大,产生噪声,影响系统风量14.6 管道及风机房内设备离墙体距离未满足安装要求第1章总那么1、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克服住宅

6、工程质量通病,标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技术措施。2、本技术措施是结合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实际,对住宅工程存在的裂缝、渗漏、堵塞、脱落等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和社会公共平安的质量通病进行有效的掌握。3、本技术措施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新建的住宅工程,同时可供改扩建住宅工程参考。4、在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除执行本技术措施外,尚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工程技术标准等规定。第2章 地基根底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 一般规定2.1.1 设计要求1、住宅工程的地基与根底设计应按变形掌握设计,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120mm,并应严格掌握沉降差异值。2、符合以下条件的住宅建筑桩根底

7、设计时,除应进行沉降与差异沉降的计算以外,桩基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不应小于1.05。1标志性或纪念性住宅建筑的桩基;22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60m高层住宅建筑的PHC管桩;3体型简单且层数相差超过6层的上下层连体住宅建筑的PHC管桩;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超过8000kN的住宅建筑桩基;5施工桩长超过40m的泥浆护壁的冲钻孔灌注桩;6岩土条件简单的6层以上住宅建筑的桩基;7坡地、岸边住宅建筑的桩基;8受相邻环境或工程施工影响较大的住宅建筑的桩基;9场地土质或地下水具有中等、强腐蚀性的住宅建筑的桩基。3、当接受新型的复合地基、复合桩基设计方案时应组织专门的技术论证,技术论证通过前方可实施。4、施工图

8、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有关地基与根底沉降变形监测内容,明确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等预警值指标等,并对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措施提出设计指导性意见。2.1.2 施工要求1、地基与根底施工的施工组织方案中应编制排降水专篇,明确基槽坑各种工况的临时排降水措施及其平面与剖面图,施工中严禁基槽坑底积水。2.2 天然地基2.2.1 设计要求1、单体建筑中天然地基持力层存在承载力差异或其下卧层可压缩量较大时,设计应计算地基的差异沉降变形。2、扩展根底的设计宜优先接受台阶状型式。 2.2.2 施工要求1、根底开挖时严禁使持力层受到浸泡和扰动,机械开挖时应留300mm厚度土层由人工清理,开挖完应准时通知监理单位组织

9、验槽并浇筑垫层。2、根底混凝土构件的浇水潮湿养护应不少于14天,混凝土浇注完成应养护不少于36 小时前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2.3 检测要求1、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必须通过现场浅层载荷板静载试验的检验。2.3 桩 基2.3.1 设计要求1、当接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根底设计时,应执行以下规定:1 第一节应接受整体式带桩尖的管桩,或接受厚度不小于12mm的钢板桩尖封闭桩端,不应接受分体式预制桩尖或开口型桩尖;2 抱压式沉桩施工的终压力宜掌握在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12.2倍。2、当设计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根底时,桩径不应超过2.0m。3、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符合

10、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对桩端或桩端和桩侧实行预埋导管后注浆处理。1施工桩长大于40m;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大于8000kN;3设计认为应接受后注浆工艺的情况含施工异常情况。4、混凝土灌注桩设计时,对于容易造成基桩缩径的、中等或强腐蚀性场地,其钢筋保护层厚度应增加不少于20mm。5、桩周围较厚的软弱土层因自重固结或者基桩及场地周边的堆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下水位等缘由而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时,应计算桩侧软弱土层的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6、当接受管桩作为抗拔桩设计时,除应符合第1条的规定外,接桩均应接受机械啮合接头方式,不得接受焊接方式;当接受锚索、锚杆作为抗浮措施时,应优先接受三级钢或精

11、轧螺纹钢抗浮锚杆。2.3.2 施工要求1、基桩施工时应实行有效措施,削减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设观测点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对周边环境有关对象进行加固、改造或暂停使用等处理。当周边环境特别简单时,应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2、挤土桩对周边环境有影响时,成桩施工速率不宜超过8根/天,并协作实行消减孔隙水压力及跳越施工成桩等措施。当地基为饱和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及黏性土时,应设置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或疏干井消减超孔压等措施;在压桩施工过程中,应对不同日期施工具有代表性部位的桩设置上浮和水平偏位观测点。定时检测桩的上浮量及桩顶水平偏位值,假设上浮和偏位值较大,应实行复压等措施

12、。3、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护壁的泥浆应接受膨润土拌制,并严格执行接受反循环的施工和清孔方法;对于地基根底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冲钻孔桩,循环出的泥浆应接受泥浆过滤机处理后,方可再进入循环。4、管桩静压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报勘察、设计单位复核或处理。5、护壁式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应对成孔后的截面直径与中心线偏差情况进行复核;对于偏差较小且可平安修复的,应进行修复,以确保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当成孔变形含局部变形较大时,不行平安修复或经平安修复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报设计处理。2.3.3 检测要求1、管桩施工后应进行施工桩长检测,检测数量为基桩总数的1

13、0%。必要时可进行基桩孔内摄像检测。2、桩基检测的选桩应严格执行代表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原那么,不得接受预留检测桩的方法。3、对于大直径桩无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应取得同一场地相同持力层接受相同工艺施工的较小直径桩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结果,并结合大直径桩桩身及桩端施工质量,作为验收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4、复合桩基中基桩的承载力原那么上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当场地环境条件限制或者成桩质量牢靠性高且单桩竖向承载力小于3000kN时,可通过钻芯取样、低应变动力测试和桩端土层深层载荷板长螺旋板等综合测试评价作为验收依据。2.4 建筑回填2.4.1 设计要求1、室内回填应依据回填对象的使用功能要求

14、和施工环境条件,确定回填材料、设计指标;当施工环境条件限制不能接受与压实系数相匹配的机械设备施工时,应改用施工可行和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回填材料和设计指标,不得盲目制定指标要求。2、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材料及其技术指标,应依据基坑支护型式、间隙空间大小和基坑侧壁外侧与地下室底板以下岩土层等情况综合确定。2.4.2 施工要求1、建筑回填之前,应排解积水,去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回填材料应按设计要求选料,严格分层夯实或捣实,对称进行。2、当回填材料接受土质材料时,必须接受最优含水量的素土或砂土,并进行试填检验合格前方可施工,严禁接受建筑垃圾、杂土、淤泥质土、耕植土代替。3、每个分层回填掩蔽前均应进行拍照或摄像,作为验收旁证依据;照片或摄像内应有牢靠的参照物、标尺牌和有关人员。第3章 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 一般规定3.1.1设计要求1、钢筋保护层及绑扎位置掌握 1墙体两排钢筋网片间应设置支撑筋,支撑筋直径不小于12,间距不大于1200 mm,呈梅花状布置。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面层钢筋应接受支架支撑。2、当地下室混凝土接受60天强度进行协作比设计、强度评定及竣工验收时,其28天同条件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一个等级。3、后浇带间距不宜超过40m。4、地下室顶板不应接受空心板。5、对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景观绿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