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173817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检测一 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

2、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

3、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

4、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

5、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解析“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错。原文第1段“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字应该是指“先秦诸子”,而非“老子和道家”。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

6、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解析原文中先引用孔子师生关于怎样“报怨、报德”的一段对白,然后引朱熹的话(语气不确定),以证明老子一书也有这样的话。因此,D项的表述有两个错误:一是无中生有,二是强加因果。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7、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解析“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错。原文第4段

8、中,作者引入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学者的事例,讲他们曾引用阐发黄帝书,主要是为了证明老子的年代比他们更早,而不是说因他们的引用阐发,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答案C二、文言文阅读(31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5分)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

9、:“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一、五章)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

10、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注比:为,替。耨:nu,锄草。梃:棍棒。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11、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D.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答案B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叟,在本文中是对老人的尊称。古代也用来称呼老年人,如:“河曲智叟亡以应。”B.家,本文中的意思是家庭。古代人的家庭观念较重,如论语中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名句。C.大夫,官名。夏商周三代,官职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等。D.庶人,古代称小官吏为庶人,也称老百姓为庶人,本文中指前者。解析家:古代执政大夫都有一定的封邑,称为家。答案B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

12、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解析B项,并未直接地批评。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6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3分)参考答案(1)从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在家便侍奉父兄,在外便侍奉长辈、君王,这样,就算让他们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和楚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兵器了。参考译文孟子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吧?”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下交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拥有一千

14、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算不富有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讲利?”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所知道的。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败于齐国,大儿子牺牲了;西边割地七百里给秦国;南边又受辱于楚国。我感到耻辱,希望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行?”孟子回答说:“有纵横百里的土地就可以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王如果向老百姓实行仁政,减

15、轻刑罚,减少赋税,深耕细作,及早除草;年轻人在闲暇时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的道德,在家便侍奉父兄,在外便侍奉长辈、君王,这样,就算让他们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和楚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兵器了。”“别的国家妨碍老百姓适时生产,使他们不能靠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弟妻儿离散。它们使老百姓陷于深渊之中,王去讨伐它们,谁能抵抗您?所以说:仁德的人是无敌的。王请不要怀疑!”孟轲,是邹国人。向子思的弟子求过学。事理已经通达后,就出游侍奉齐宣王,宣王没能任用他。到大梁去后,梁惠王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他的话迂曲遥远并且空阔不切实际。在这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任用孙膑、田忌这些人,因而诸侯都东来朝见齐王。天下正力求合纵连横,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可是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功德,因此他所到的地方都不适合。返回来和万章这些人编订诗经尚书,阐述孔子的意旨,写作孟子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