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315112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关文字材料的问题总结归纳目前,机关文字材料质量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质量不高的文字材料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种。分析这些毛病,有助于我们在材料写作中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这些毛病。一是不要“摊煎饼”,要“挖油井”。有些材料的架子搭得很大,面铺得很宽,叠床架屋,层次和条条太多。看上去内容很全面、很系统,实际上非常散乱。有些同志在思考和安排文字材料的总体框架时,总想把一个单位、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次试点的情况反映得全而又全,生怕把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埋没了。须知,政府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一项工作布置下来,各单位的工作套路基本相同,具体做法大同小异。如果脱离不了“党委重视”“领导挂帅”“加强

2、指导”“形成合力”“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狠抓落实”这一套模式化的东西,就很难给人留下印象。许多时候,不是工作本身没有特色,而是写材料的同志没有发现特色、抓住特色、突出特色。于是,在贪大求全、宁多毋少心理的驱使下,面面俱到、平分秋色。这样做的结果是处处兼顾、处处薄弱,即使有一些新颖的做法和经验,也被雷同化的叙述淹没了。总结也好,汇报也好,讲话也好,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受文者听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比如,关于会议和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闭着眼也知道,不外乎:党委专题研究,原原本本传达,成立领导小组,深入单位帮抓,联系实际找差距,针对问题定措施,检查指导促落实;然后是:这个进步、那个提高,这个

3、完善、那个改进。这样的汇报和总结只能是例行公事,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压强定律告诉我们:当压力一定的时候,受力面越小,压强越大。写材料也是这样,要想打深烙印,就要跳出“求全”的思维定势,收缩正面、突岀重点,抓住本质、体现特色。要把力量集中起来,像挖坑道、掘深井一样,从一点进入,实施纵深突破。这样写出的材料才会有力度、有深度。安排材料结构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叠床架屋、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搞得过于繁杂。三个问题能说清楚的,就不写四个问题;四个问题能说清楚的,就不写五个问题。“无三不成文”其实是个陋习,要敢于突破“三三制”的模式,不能认为条条多、篇幅大就是有分量。二是不要“趋同化”,要“有个性”。这

4、些年,我们在机关材料写作中讲创新讲得最多,重复雷同的东西出得也最多。有人戏称是“讲创新不遗余力、雷同化俯拾即是”。看文件也好,翻刊物也好,总感到大同小异、似曾相识。首先是标题雷同。如调研材料,不是对某某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就是从X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经验材料,往往是突出几个“性”,抓住几个“字”,搞好几个“结合”,处理几个“关系”,做到几个“加强”。工作总结,一开始必定是“在上级党委、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X为统揽,以X为牵引,以X为目标,以X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X精神,按照X的工作思路,加强X,狠抓X,圆满完成了X任务”。其次是情况雷同,问题雷同,特点雷同,观点雷同

5、,论证角度雷同,对策措施雷同。再次是写作手法雷同。有些材料,从大标题到层次结构、进入角度乃至语言表述,都如出一辙。一旦出现一种新颖的写法,马上群起效仿,很快出现“流行结构”“流行语言”。造成雷同的原因很多。一是模仿所致。写材料的新手往往从模仿开始,结构模仿,观点模仿,语言也模仿。现在供模仿用的各种公文写作范本特别多,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其中精品不多、次品不少,结果是,好的东西被模仿了,不好的东西也借机流传、“贻害四方”。二是懒惰所致。有的同志怕动脑、图省事,不愿下功夫辟新径、走新路。有的认为,机关就像个材料“加工厂”,材料天天写,篇篇写出新意谈何容易?索性就“几年一贯制”吧,既省力又保险。应当承

6、认,要写出有见地、有新意、能抓住人的好材料确实不容易。但“不容易”不等于“做不到”。作为机关干部,尤其是经常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要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方法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从本本和老经验中跳出来,用发散思维进行分析、思考,始终保持创新热情。二是勇于否定自己,对自己写的东西要多问几个“行不行”,不要轻易肯定、自我陶醉,以至于形成思维定势,使思路展不开、框框跳不出。三是请教同行,在讨论和碰撞中推陈出新。接受重要的写作任务后,找一些思想敏锐的同志共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好的写作思路和观点。四是经常关注和

7、研究新形势、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对老情况老问题要善观察、勤思考,同中求异,推陈出新。三是不要“走老路”,要“开新篇”。机关公文有很多种,功用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文书,如请示、命令、通知、通报,能把事情说明白就行。有的材料,像工作指示、工作总结、调查报告、领导讲话,则应有新的观点。有新思路、新思想、新措施,才能启发人、教育人、鼓舞人。通篇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公文,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让人生厌。文书是用来指导工作的,要使工作有创造性,前提是计划、部署、指导工作的文书有创造性。模仿他人,重复旧文,怎能有创造性?写学术文章讲究的是有新观察、新见解、新思想,写大型文字材料也是这样,不能写成事

8、例的罗列、素材的堆积,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观点陈旧和套话连篇是挛生兄弟。没有新话可说,必然用套话充数。近些年来广为流行的机关话语病,包括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你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但又毫无意义的话。漂亮的空话,就是不咸不淡、没有内容、缺乏营养的话。说多说少一个样,说与不说一个样。在机关行文中,那些原则来原则去不着实调的话,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的话,包括那些看似抢眼、实则空泛的新话,都是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是指那些长此以往形成固定套路的语言模式,包括因循惯例的套话、配套成龙的套话。严谨的套话在公务场合使用频率极高,多见于大会讲话、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书面材料

9、或口头陈述中。大话、空话、套话与废话没有多大区别,大而不实即为空,空而有序即为套,大话、空话、套话说到底都是正确的废话。套话多,组成套话的词汇的使用频率就高,最常用的有:搞、要、性、抓、狠抓、必须、坚持、注重、大力、加强、提高、突出、切实、发挥、反复、高度、结合、关系、完善、确保、充分、深入、务必、得力、可靠。这些词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不断叠加:“坚持”的前面加上“务必”“始终”“注重”“加强”“发挥”“提高”的前面加上“大力”“切实”或“进一步”“落实”前面加上“确保”“真正”“务必”;等等。四是不要“差不多”,要“有根据”。事实清楚、提法准确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所谓事实清楚,就是无论是报

10、告工作、请示问题,还是通报情况、总结工作,基本事实都要清楚明白、准确无误。造成事实不准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了解情况不深不细,没有把事实搞清楚,这是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有的故意掩盖真实情况,这是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比如,事实本来是清楚的,但写材料的同志感到不太理想,力度不够,于是加以剪裁、移植和嫁接,使之理想化。有的是故意把清楚的事实弄得含混不清,误导受众,却又不留把柄。比如,“在X和X组织的演讲比赛中X次夺魁”。试问:其中X组织的演讲比赛有几次?X组织的演讲比赛有几次?执笔者心里是清楚的,只怕本级组织的演讲比赛层次太低,说出去“含金量”不够,便做了“艺术”加工,把三级组织的比武混到一起说,让人

11、听起来感到事迹很过硬。再如,“先后X次立功受奖”“在人民日报X报X报等报刊发表文章X多篇”等,都是故意把事实弄得含混不清的典型手法。“提法”不当是另一种“不准”。文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部署工作、指导工作,所以公文中的“提法”务必准确,不准就会产生误导。一旦形成误导,不仅会造成工作损失,还会损害机关的威信。提法是观点的集中表现,必须跟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符合政府法规,不要乱提口号、乱提要求、乱提标准。绝对化、片面化是“不准”的另一种表现。例如,“二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用在了事业上”“X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有的同志惯常把正在做的事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抓住一点、

12、不及其余,说什么就什么最重要,无论强调什么工作,都是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都要“一票否决”,等等。五是不要“四不像”,要“真麒麟”。有的文字材料主题确定后,在写作中偏离主题,脑体分家,文题不符,大标题往这里使劲,层次标题往那里使劲,上下错位,南辕北辙。比如,有份X工作总结,其中有个标题是“正确处理抓X与抓X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过去没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教训以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即“认识是如何统一的”。接下来,本该谈在实践中如何妥善处理二者关系,解决哪些矛盾,使之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循环。但是,接下来的三个层次再也不提“处理关系”之事,而是大谈怎样抓好X。如怎样X、X,实行X;怎样处理工学矛盾

13、,保证到课率;怎样开展互帮互学、岗位练兵;怎样组织考核,促进学习落实;最后是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获得何种成绩,等等。显然,这些内容远远偏离了主题,处理二者关系只是他们的认识起点和思想前提,全部内容是“如何搞好机关自身”,而不是“如何处理抓X与抓X的关系”。笔者见过一份经验材料,毛病与此相似。材料中有个二级标题是:“注重实践锻炼、提高X队伍整体素质是发挥X职能作用的基础工程”。这是个判断句式,接下来的论述应该着重回答二者的因果联系,但下面的论述并没有回答提高X队伍整体素质对发挥X职能作用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要把提高X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基础工程”,而是写了这样四层意思:一是注重提高政治素质;二是着力改

14、善知识结构;三是大力强化业务技能;四是努力增强指导能力。标题是“为什么”,叙述的却是“怎么办”,文与题南辕北辙。这份材料的毛病出在标题上,把标题由判断句式改为祈使句(表述做法)就可以了,如“把提高X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发挥X职能作用的基础工程”,或者“通过实践锻炼提高X队伍的整体素质”。注意:前一个标题是经验材料的标题,后一个标题是汇报材料的标题。六是不要“空壳子”,要“实芯子”。机关文字材料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内容充实、素材厚实。现在有些材料看了以后觉得有骨头没肉,干巴巴的,主要就是因为缺少情况和素材,泛泛而论,空洞无力。有的同志撰写机关文字材料,不是先掌握素材再提炼观点,而是凭着对情况的一知

15、半解,生生地“造”出几个观点,把架子拉起来,然后硬着头皮往下写。由于缺少素材,行文中不得不停下来“找米下锅”,找不到素材就“事不够、议论凑”,这就难免把材料写成“注水文章”。公文主要是说“事”,不能像学术文章那样只从理论上分析问题。现在有些公文,空泛的议论多,管用的对策少;上篇文章“精彩”,下篇文章“乏彩”;从议论到议论,总在道理层面打转转,老是飘在空中,落不到地面,提不出指导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要求,因而看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有份材料讲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对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和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写得都很充分,但没有写怎样做。后来,领导在修改时加了一段:首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

16、和掌握真实情况,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把问题的原因搞清,把矛盾的症结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再次,要善于做结合的文章,把理论原则与军事工作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有了这三点,操作性就比较强了,材料的指导性就体现出来了。七是不要“辨不明”,要“论得清”。有些文字材料,特别是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没有明确的主题,分观点很多,但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由于缺乏统率材料的鲜明观点,整篇公文杂乱无章,令人读后不得要领,不知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有的调查报告有闻必录,不厌其烦地罗列大量材料,但没有中心思想,起的是照相机和录音机的作用,至于透过这些材料看到什么,有什么启示和对策,一笔带过。还有的调査报告,不是从整体上反映调查对象的情况,而是用个别代替一般,列举一些极端的毫无代表性的事例,使人产生错觉,由“局部真实”导致“全局失真”。文章的说服力来自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观点是“帅”,材料是“兵”,有兵无帅就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