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145703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292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92页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92页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_第3页
第3页 / 共292页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_第4页
第4页 / 共292页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_第5页
第5页 / 共2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2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 内心平静的一种追 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 结果的。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 倾向于内心 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 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 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 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 不知

2、的气概。” 汉初的黄 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 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 与 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 子同时,出 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 ,又 名道德经(第一 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 的。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 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 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

3、子,最后又张开了嘴, 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 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老子 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 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 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 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 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 化

4、。老聃,真吾师也!” 至于庄子更是逍遥。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很是精彩。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 内累矣!” (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意思是说让庄子去 做官)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 曳尾涂中乎?”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 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 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

5、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 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他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 吏。史称 “漆园傲吏”。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 对外施行王道。)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与 老子齐名,被称为 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 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 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大家可以多看看,真的是行云流水。2、道家的一些思想: 1)道。什么是“道”? 道”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 用以说明宇

6、宙的本原、 本体、规律、 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 道家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其侧重涵义有所不同。“道”是一种哲学。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这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 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简单的说“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宇宙的本原”。 怎么样,信息量过大感

7、觉晕了没?知道为什么后来称为“玄” 学了吧。 这个“道”是最难解释的,有时候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 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便不是永恒之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吕克贝松的电影超体 ,最 后一句: I AM EVERYWHERE , lucy 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我认为跟中国所谓的道有很大相通之处) 我们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所以大家明白“知道”应该怎么读才对了吧,“知.道”。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按照自己 的本性去发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从而 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

8、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不过人道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 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 就是尊道贵德;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不为外物所累。要有逍遥 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 这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主张无为而治 ,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辩证思想 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柔 弱胜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後相

9、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 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这种 观点是不是很有辩证性?!还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 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 大道废弛不用之后, 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 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 典型的涌现; 国家动荡不安, 内忧外患, 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想想这句话:崇拜清官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一样的道理。 所以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无邪念, 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所以“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 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对于使民无知无欲有些人认为老子在愚民。当然,就像一千 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老子的思想的解读也 会有所不同。我们心中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我认为就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一样, 他提出“无知、无欲”并不是绝对的,所以没有必要钻牛 角尖。4)齐物论 庄子相较老子更有一种洒脱和浪漫。用了浪漫这个词,主要是他的文章写的太气势

11、磅簿、逍遥自在、天马行空、卓尔不群,有一种美感在里面。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 “齐”就是“一样”的意思。齐生死、齐万物。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 看起来是千差万别, 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这就是 “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 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 所谓是非和不同,这 就是“齐论”。我们大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 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

12、么区 别呢?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 一 的思想。这种“齐生死”,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境界。在庄子眼中,才是绝对的自由。如果这种 思想极端发展的话很 容易坠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注:12、老子后来被道教塑造成神话人物:太上老君,炼丹,坐 骑是青牛。、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 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 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 即把个人修 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 而“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 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过于强调“慎独”自己监督自己)“内圣 外王”这一儒家思想 (道家最先提出来的) 对中国的政治、 伦 理、文化以及 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庄的思想需要深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