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12177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试题库完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德育原理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 )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B 、赞科夫C 、霍姆林斯基 D、 加里宁2、 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A、品德情感 B、品

2、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A 、1990年 B、 1993年 C 、1994年D、 1995年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品德教育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

3、 C、德育方法D、德育规则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法 B、讨论法 C、冶法 D、讲解法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

4、选择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D、拉斯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 A、揭示德育规律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D、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

5、则 20、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 品德部的矛盾运动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21、关于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对灌输,提倡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 B、强调澄清儿童混乱的价值观 C、倡导发展性的道德教育原则 D、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22、在一定时期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23、学生品德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 D、受教育

6、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25、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个别问题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规律D、德育一般问题与规律 26、德育的外延涉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A、理想教育B、劳动教育 C、人生观教育D、道德教育 2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 A、揭示德育规律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D、研究德育功能 28、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属于(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 C、教育D、道德教育 29、德育即( ) A、品德教育

7、B、思想教育 C、教育D、道德教育 30、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通过直接影响生产资料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B、通过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C、通过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D、通过对生产中人的影响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31、保证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主要是( )A、德育B、智育 C、体育 D、美育3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德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A、经济 B、政治C、法治 D、发展科技33、德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利用以往时代在德育思想、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这表明德育具有

8、()A、性 B、变革性C、继承性 D、滞后性34、制约着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的是()A、生产力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C、教育思想 D、政治经济制度35、我国学校德育应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表明德育的()A、全民性 B、性C、变革性 D、社会主义方向性36、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 、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法C 、冶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37、德育方法是( )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学生自我修养方式的总和 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8、直观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德育

9、方法是( ) 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 C、品德评价法D、品德修养法 3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 )的要求。 A、冶法 B、榜样示法 C、品德修养指导法 D、自我教育法40、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冶法 D、讲解法41、通过执行规章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属于哪一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B、品德修养法C、榜样示法D、实际锻炼法42、古人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谈的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A、 说理

10、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C、情感冶法 D、品德修养法43、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进行常规训练以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叫( ) A、实际训练法 B、修养指导法 C、榜样法 D、自我修养法 44、在一定时期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4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法 B、讨论法 C、冶法 D、讲解法 46、关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B、从道德情感发展阶段来探讨

11、道德教育模式C、从道德意志的培养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D、从道德行为的践履来探讨道德教育模式二、名词解释 47、德育的全民性:德育的全民性包括几层含义: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48、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规调节社会关系和个人关系的品质的教育活动。 49、他律:是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低级阶段,指进行道德判断时,以外在而非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 50、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

12、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亦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所要达到的。51、政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所持的立场的教育活动。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方向、立场、态度这些根本问题。52、自律是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指进行道德判断时,以在的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53、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54、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概念,指“通过学习者的观察和注视而进行的学习” 。 55、说理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德育方法。5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