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121290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2018曲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与,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其实表达了比拟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容,主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那么“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收。所谓“风雨时节,是

2、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根底上得以兴旺的。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

3、,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修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与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

4、,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奉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1. 以下关于原文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表达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B.

5、 汉代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修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D.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2.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B.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C. 第二段引用晁错、相的奏章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

6、意识成熟的根源。D. “自粪与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3. 根据原文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B.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C.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表达出生态平衡的思想。D.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关于原文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7、。此题考察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异。B项,错误,“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而非“汉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可看作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说“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修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D项,错误,原文是说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而不是“东汉初期。2.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此题考察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

8、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晁错、相的奏章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容不是来论证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原因,而是用以阐述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朝廷施政方面的影响。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此题考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

9、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异。B项,根据原文,“各种文化遗存有误,“都包裹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说法绝对化。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名医袁炳发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无意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属的殷实人家了。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

10、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根底。在祖父的教诲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但凡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即能提醒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患者慎重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

11、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此一试。梅子涵一边细听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于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双眼。此后数日,几副药服毕,病人的状况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为此感谢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

12、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轶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适宜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岁月如驷之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示,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存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那么不

13、达这个理,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配了一副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终究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那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

14、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与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与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两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选自小说月刊2008年12期4. 以下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小说开篇交待“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B. 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艺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诲,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C. 小说的语言平

15、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表达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挖苦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D. 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梅子涵的艺术高超,不负“名医盛名。5. 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6. 小说以“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答案】4. B 5. 情节上:是故事情节开展的一局部,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人物上: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比照。两个徒弟優于师傅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傅用药,以致延误了病情,导致了悲剧。主题上:最后由年轻医生点明故亊的主旨,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挖苦意味。6. 1医术传承断档:梅子涵药方不外传,亲自配药,没有与时找到医术传承人。2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无奈之中招收两个学生,教授医术只能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3学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学生小心翼翼地为师父切脉、诊病,都怕自己的药方不当,延误了师父的病。4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