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111520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1 2陈名实陈晖莉 福建的谱牒文化自宋代以来就是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明清以后,形成了闽台同根同祖的谱牒文化。虽然解放后族谱停止编修,但2世纪80年代以来,沉寂多年的福建谱牒文化重新兴盛,各种族谱的编修遍及城乡,寻根问祖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福建的谱牒文化作为海峡两岸血缘认同的重要依据,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重要意义。然因谱牒文化处在民间状态,缺乏政策引导,难免有所偏颇。故本课题从探讨福建谱牒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入手,研究当代谱牒文化的现状及对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一、福建谱牒文化的渊源 谱牒又称族谱、宗谱、家乘、

2、家谱、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史书。中国家谱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房(支)谱、家谱、族谱、宗谱、统谱、异姓统谱等,根据家谱纂修部门的不同又可分为官修家谱、私修家谱。 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姓氏谱牒,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华人归乡“寻根热”的出现和中华民族传统意识的复兴,家谱修撰重新风行,出现由宗亲自发组织的临时修谱机构,形成从乡村到城市的谱牒文化热。在各地族谱研究的基础上,出现某些姓氏的统谱,以及姓氏源流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机构。谱牒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日益受学术文化界广泛重视。 谱牒文化是宗族制度的产物,福

3、建宗族制度随着北方士民不断地移居福建而逐步建立。唐代以后,福建编修族谱开始兴起。宋代以后,福建的家族制度趋于完善,福建谱牒文化的体系基本确立,表现为体例已经完备。明朝建立以后,大兴修谱之风,出现普及化态势。福建各地民间不仅家族有谱,家族的分支或各房也修撰家谱,而且还定期续修,时间大约6年至10年,家族把修谱作为重要的永久性事业。 从当前保存下来的族谱来看,福建家族的族谱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开始修纂的。清朝建立,谱牒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一般的世家大族除了共同编修总谱外,各房各支还编修房谱、支谱。同姓宗族之间还共同编修统谱或联谱。 二、福建旧谱牒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福建编修族谱完全是民间行为,因此族谱并

4、无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福建的旧族谱有四种类型,第一是最普遍的族谱,第二是支谱,第三是宗谱,第四是统谱。从族谱的结构上看,福建的族谱是从简要到庞杂的发展过程,明朝以前的族谱结构较简单,篇幅较小;清朝到民国时期随着不断重新,结构不断完善,篇幅也越来越大,宗谱、统谱都是在晚期出现的。 福建旧族谱的内容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由于族谱的编修并无统一的标准,资料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族谱在初始阶段内容都很单薄,经过多次重修或编成宗谱、统谱以后内容才趋于完备。一部结构完备的福建旧族谱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谱序, 2、凡例, 3、家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 4、恩荣录, 5、族规, 6、祠

5、堂、祖墓、族产、契约文书, 7、人物传与科名录, 、艺文与轶事。1陈名实,男,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学研究所编审。 陈晖莉,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在职博士生。 福建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为了提高家族的声誉和族人的自豪感,往往把历史上的某些名人作为自己的家族的祖先,有许多是牵强附会。虽然如此,族谱中仍然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家族制度以及有关地方历史和人物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当代海西谱牒文化现状调查 (一)建国以来福建宗族关系的变化及对谱牒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家族宗法制度遭到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经济的全面打击,编修族谱也被当作封建社会产物受到

6、批评。在19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族谱被当作封建文化被大量清除,在建国后的3年中,福建的族谱编修几乎是一片空白。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策。此后,福建农村的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宗族组织重新出现,他们把修祠堂、编族谱作为凝聚宗亲的重要手段。以祠堂为据点,成立编修族谱组织机构,进行族谱的编修工作。由于城市内的祠堂多早以成为公产被占用,很少恢复,因此,当代族谱的编修是在农村发起兴盛的,后来规模扩大到编修宗谱、联谱、通谱等后,中心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沿海一带经济先发展起来,台湾同胞也主要到沿海一带寻根谒祖,因此当代族谱的编修是在福建沿海一

7、带先兴盛起来,然后向内地山区发展。 (二)当代福建地方文化的兴盛对谱牒文化的影响 当代地方文化,特别是地方志的编纂对族谱编修的影响很大。1984年以后,福建省陆续成立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三级志书,一些地方还编纂乡、村级的地方志,历代编修的族谱成为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史料。一些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被聘请参加族谱的编修工作,形成地方志与谱牒同时发展的局面。到0世纪末,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决定编修姓氏志,各市、县也同时进行姓氏志的编纂。姓氏志主要是在各姓族谱的基础上进行编纂的,对现存的新、旧族谱进行较系统的介绍,更加凸显了族谱的文化价值,推动了族谱更大规模地编修。 对闽台亲缘的研究也是

8、推动福建谱牒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台湾同胞有关的福建族谱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由此推动了学者对旧族谱的挖掘与研究,也促使新族谱的编修向更深入的研究发展。20X年2月,厦门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举办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研讨会。 (三)从事谱牒文化工作的团体与人群 当代实际参与编修的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群。第一,乡村宗亲中有名望的老人。第 二、家族中有文化的热心人。第 三、家族及各房、各支中的热心人。第 四、实业家和海外宗亲。编修联谱、通谱等大而全的姓氏族谱,一般是实业家提供经费,同编纂地方志一样,组成族谱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由文史专家负责编纂,热心人积极协助,姓氏宗亲中在社会中有名望的人担任名

9、誉职务。 福建是我国重要侨乡,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和海外同胞、侨胞到福建寻根问祖,使谱牒具有政治意义上的作用。199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正式成立,是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姓氏研究会,以族谱研究为纽带,与美、英、日、德、法、新、菲、泰等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1998年,研究会集福建50多部姓氏经典族谱和上百件珍贵文物赴台展览,在台湾岛内产生巨大反响。 21世纪以后,福建的谱牒文化更加兴盛,一些实业家把家族的谱牒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2年1月2日,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这是我省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宗族研究会。202X年1月编成福建黄氏世

10、谱世系源流编,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以前,新编谱牒基本是内部刊印,交流收藏。因此福建黄氏世谱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福建谱牒文化得到政府出版机构的认可。 (四)当代福建族谱编修的状况 在宗亲活动日益频繁、海外寻根备受重视、姓氏研究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当代福建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各个家族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使族谱的体例越来越完备,装帧越来越精美,总的看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量增多 福建当代编修的族谱数量很多,具体难以估计。谢宗楷写的福建谢氏谱牒知见录,记载978年至195年福建谢氏编纂的族谱就有种。195年以后是福建编修族谱的大发展阶段,数量更多,而谢氏在福建姓氏排列第4位,并非大姓。由

11、此推断,当代编修的福建族谱数量非常庞大。 、观念变革。 主要表现为:第 一、废除族权。在新编族谱中,坚决废除不符合当代社会道德原则的族规。对于旧谱中的族权规定,有的族谱作为资料保存,有的族谱予以删除。第 二、尊重女性。在新修族谱中对于有成就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予以记述,旧谱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第 三、注重姓氏源流研究。在新修族谱中,对宗族源流研究的内容明显增加,许多族谱不厌其烦地考证姓氏、宗族的源流,及与其他宗族、甚至其他姓氏的关系。对于家族成员向外地、特别是向海外迁移的历史和现实十分重视,记载详细。对于海外的名人,特别是台湾的重要人物,一些族谱考证颇详。第 四、新旧记述和谐共处。在

12、新修族谱中,和谐处理新思想与旧观念的差异,即既保留旧谱中有价值的史料,更用新思想、新方法增加续修的内容。 、谱例创新 总的来看,新谱的编修深受当代地方志编纂的影响,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创新。第一,对于旧谱中的一些篇目,由于其所代表的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社会环境,新谱不再续编。第 二、男女并书,体现男女平等思想。改革旧谱记男不记女的体例,实行男女并书。还力图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如不论男女,只要达到标准,在人物传、科名录等都予记载,女儿、媳妇、女子出嫁也不用某氏,而用全名。第 三、参考地方志的体例。当代新编族谱尽量借用地方志的体例,把新编族谱的体例向族史、族志、姓氏源流的体例靠近,以减少宗派色彩

13、,争取成为姓氏文化、地方史料的组成部分。一些族谱记述家族所在乡村的社会历史和现状,增设地方史、姓氏源流、大事记等篇目,地方文化色彩更加明显。第 四、应用先进编纂方法。当代科学文化的成果也推动了新编族谱体例的创新。因此,在新编族谱中,体例上多有地图、照片、画像等。为联络的需要,一些族谱还设置宗亲通讯录和世系检索表,使谱牒成为人们可利用的一种社会资源。 、趋向通联 近十年来出现以地区内的姓氏为单位进行编修的世谱、联谱,有的小姓还编纂全国、全世界范围的通谱,有的一个地区中有渊源的几个姓编成联谱,新式多样,不一而足,以下只能举例以为管窥。第 一、以县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 二、以大市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

14、。第 三、以地区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 四、以历史渊源为据编修多姓联宗谱。第 五、以省为单位编修姓氏通谱。这类谱牒有合编与分编两种类型。第 六、以姓氏为单位编修世界范围的通谱。这类姓氏谱有冠以“中华”,有冠以“世界”,总的就是凡是该姓的都属于收录范围。 、闽台族谱对接 明、清以后,福建人大量移居台湾,到台湾后定居繁衍,形成家族、宗族后开始编修族谱。然而,建国后福建与台湾联络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台湾宗亲陆续回福建寻根谒祖,许多人在家乡投资创业,或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福建各地政府和宗亲热烈欢迎台湾宗亲回乡探亲,积极为更多的台胞回乡寻根创造条件。闽台族谱的对接基本上是把福建人迁居台湾后编修的族谱,续接

15、到祖籍地新编的族谱中,有认祖归宗的意义,其对接仪式是双方互送族谱。在现存的台湾族谱中,一部分对祖籍地、宗族记载较为详细,实现族谱对接比较容易。而有些族谱在编修时就难以考证具体祖籍和宗族,没有留下确切史料根据,因此这些闽台族谱的对接需要仅一步的调查考证。在福建新编族谱中,对闽台姓氏的源流和宗族的迁移大都进行考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越来越多的闽台族谱实现对接。202年月20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福州举行,共展出156个姓氏的闽台新、旧族谱100余部,202多册。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闽台族谱对接活动。 四、对当代海峡西岸谱牒文化的看法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本课题认为。当代海峡西岸(福建)谱牒文化对构建福建和谐社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因素,关键在于有关部门的引导与规范,使之兴利除弊,以促进福建和谐文化建设。 总的看来,积极作用表现在,当今福建谱牒文化,已有平等、人权、宽容等思想,较成功地保存家族历史记录,是珍贵的文化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