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08696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有效遏制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提高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效率,加大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打击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船舶在中国沿海水域及内河通航水域发生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调查处理。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船舶明知或应当知道已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责任,而擅自驶离事发现场的行为。 第三条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调查处理以发生地管辖为主,指

2、定管辖为辅。(一)发生在我国管辖水域内的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由事故发生地的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调查。 (二)有关海事管理机构对水上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的管辖不明或发生争议的,应报请共同的上级海事管理机构,由上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管辖。第四条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的权限范围与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相同。第五条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后,受害方或其他相关方应立即向事故发生地海事管理机构报告。除按事故报告的要求报告相关信息外,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一)肇事船船名、船籍港及船舶特征(如:船体颜色、船舶尺度、驾驶台位置、船艏艉形状、船舶照片、烟囱标志、吊杆、号灯号型、装载及干舷高度等);(二)肇

3、事船舶航向、航速及始发、目的港;(三)残留在被碰撞船舶或肇事船舶上的油漆或其他证据情况等;(四)附近其他航经船舶、目击证人等;(五)报告方的具体信息。第六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获知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信息后,应按照水上交通事故的报告要求,逐级向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当事船舶第一到达港是国外港口的,应尽快将相关信息报至中国海事局。第七条 接到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报告后,具有管辖权的海事管理机构应立即追查肇事船舶。第八条 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根据查找涉嫌肇事船舶的需要,可以通过发布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附件1)通报相关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协查;也可以发函请公安、渔政等部门协查。有关海事管理

4、机构收到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后,应在本辖区内展开涉嫌肇事船舶的核查,一经发现涉嫌肇事船舶应立即向发出协查的海事管理机构通报。肇事船舶一经确定,要求协查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及时向各有关海事管理机构发出解除协查通知书(附件2),以便停止协查工作。第九条 因所获得的肇事逃逸嫌疑船舶的信息原因而无法发出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负责调查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不发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但仍需继续开展证据收集工作。第十条 对涉嫌肇事船舶的调查取证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对船体外壳进行勘查,检查是否有新的撞击、擦碰痕迹或残留的木屑、油漆和油污等,并进行拍照、记录和物证采集。(二)查看船上的原始记录,如

5、航海日志、轮机日志、航向记录、海图、VDR等,核实船舶事发时是否驶经事发水域。(三)对事故发生时段值班船员进行查询,以了解船舶在事故发生时段的动态以及船员在航行中听到、看到或感觉到的各种可疑情况。 (四)对于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如第一款所述的各种情形、刷新漆或新漆覆盖旧漆现象、原始记录被涂改、被查询人员的回避、掩饰行为等,应要求有关人员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调查取证需要,还可对航经事发水域的其他船舶、现场目击证人、VTS和CCTV监控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查询,以获取更多的信息。第十一条 对有重大肇事嫌疑的船舶,海事管理机构可要求该船舶在指定地点接受事故调查。第十二条 调查取证完毕,肇事证据充分确凿

6、的,可以直接认定肇事船舶。负责调查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及时做出肇事船舶的认定,并出具水上交通肇事船舶认定书(附件3)。认定肇事船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涉嫌肇事船舶当事人承认肇事事实;(二)涉嫌肇事船舶特征(如船名,船体颜色,船舶种类等)与现场目击者提供的证据吻合;(三)涉嫌肇事船舶船体外壳留有新的碰撞痕迹,且船长对新的碰撞痕迹无法解释或解释不合理;(四)涉及涉嫌肇事船舶的VTS、AIS、VDR等记录的信息与事故报告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吻合,并有航行异常操作;(五)从涉嫌肇事船舶船体外壳的碰撞痕迹上取下的外来油漆与被碰撞船舶的油漆,经化验对比鉴定理化指标基本吻合;(六)其他与事故有关的证据。第十

7、三条 对已认定的肇事船舶,除依照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或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查明事故发生原因外,还应对是否属于肇事逃逸行为进行调查。在调查是否属于肇事逃逸行为时,应综合考虑事发时的通航环境、船员的良好船艺及船舶技术参数等要素,同时全面分析以下证据:(一)船舶法定记录无故被篡改或毁灭;(二)肇事船舶船长、值班驾驶员隐瞒事实真相、提供虚假证据或销毁证据;(三)肇事船舶无正当理由拒绝海事管理机构的停航指令或到指定水域接受调查的指令;(四)肇事船舶船员证明船长或当班驾驶人员明知发生碰撞事故而仍然驶离事故现场;(五)肇事船舶当事人承认肇事逃逸事实;(六)肇事船舶在肇事后突然关闭AIS、VDR等设备

8、,而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七)其他证据表明肇事船舶船长或当班驾驶人员明知发生碰撞事故而仍然驶离事故现场;(八)专家组意见。第十四条 如无法判明责任,对已查实的肇事逃逸船舶应认定其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对肇事逃逸船舶及有关人员按相关规定予以从重处罚。对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有关海事管理机构应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310号令)向公安机关移交案件。第十五条 负责调查的海事管理机构应适时将肇事逃逸船舶及其所属公司、当事船员及其派出机构等情况在各海事管理机构外部网站上公布。第十六条 涉嫌肇事船舶驶往国外港口的,中国海事局可 视情派海事调查人员前往国外调查取证,或商请涉嫌肇事船舶船旗

9、国政府海事部门或到达国海事部门协助调查取证。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附件:1.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2.解除协查通知书 3.水上交通肇事船舶认定书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件1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发出单位: 编号: 接收单位: 事故概况 肇事逃逸嫌疑船舶概况协 查要 求联系人发出单位(印章): 年 月 日联系电话 附件2解除协查通知书发出单位: 编号: 接收单位:解除 年 月 日发布的编号为 的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协查书。协查概况 解除原因备注联系人 发出单位(印章): 年 月 日联系电话 附件3水上交通肇事船舶认定书发出单位: 编号: 接收单位: 认定肇事船舶根据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调查处理规定,经过调查取证,现认定 轮为 年 月 日发生在 水域的碰撞事故的肇事船舶,特此通知。认定证据备注事项联系人发出单位(印章): 年 月 日联系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