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085846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过程控制讲义质量工程师考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统计过程控制(复习题)1.下述中适合使用常规控制图的是( ). A.提高车间生产能力 B.检测不合格品或不合格批 C.消除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因素 D.监控并预警工序中存在的变异2.控制图的描点员按规定时间在短期内抽取4件产品组成一个子组进行检测,并将测得的每个产品的特性值在图上描了4个点,发现其中有1个点出界. 则( ). A.查找出界原因,并尽快消除异常 B.剔除出界的点,继续描点 C.不能作出判断,作图不正确 D.生产过程出现异常,必须停产3.用20个样本绘制R控制图,每个样本(子组)样本量5, 已计算得=33.6, =6.2, A2=0.577, D4=2.115, D3=0. 今在加工

2、过程中采集了一个样本,观测值为38, 43, 37, 36, 25. 则该样本的( )在控制限内. A.均值和极差都 B.极差 C.极差不 D.均值不4.合理子组原则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集一个子组的样品,主要因为( ).A.尽快计算不合格品率 B.尽量缩小组内差异 C.希望节省取样时间 D.尽快绘制出控制图5.常规控制图的理论基础是( ).A.小概率原理 B.试验设计 C.指数分布的性质 D.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 E.正态分布的性质6.常规控制图适用于( )的控制.A.批量为25的一批产品的生产 B.成批连续生产零件 C.车间大批量生产零件 D.连续生产流程性材料7.一生产企业要利用控制图对

3、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下述中正确的做法是( ).A.选择欲控指标 B.收集数据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判断过程是否稳定 C.根据欲控质量特性的数据,选取控制图 D.确定子组数目和抽取子组的时间间隔及其抽取方式E.按生产顺序从加工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子组绘制控制图8.用均值作控制图监控生产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多数质量特性值为计量值数据 B.可以扩大控制限的范围C.均值可以使部分偶然因素相抵消,从而缩小上、下控制限的距离D.可以判断产品质量特性的平均值是否合格 E.提高对异常波动监控的灵敏度9.过程能力指数Cpk的公式是( ). A.(UCL)/3 B.(TU)/3 C.(TL)/3 D.(TL)

4、/3 E.(1k)T/310.在何种情形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 ). A.人员和设备均变动 B.改变工艺参数或采用新工艺 C.环境改变 D.更换供应商或更换原材料、零部件 E.点子出界11.选择常规控制图依据的主要因素是( ). A.工艺方法 B.设备 C.控制关键指标的个数 D.使用方便 E.控制对象的数据性质12.从工程上提高Cp的途径有( ). A.减小 B.增大UCL C.由技术决定是否适当加大公差 D.减小LCL E.减小偏离度k13.当所考察的质量特性为某企业月工伤事故数时.应选用( )控制图. A.p图 B.u图 C.R图 D.s图14.合理子组原则包含的内容有( ). A.

5、组内差异由异因(可查明因素)造成 B.组间差异主要由偶因(偶然因素)造成 C.组内差异既由偶因也由异因造成 D.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15.控制图中控制限的作用有( ). A.区分合格与不合格 B.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 C.点子落在控制限内,判断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D.点子落在控制限外,判断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16.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则( ). A.表示过程稳定,可预测 B.点子无趋势和其他模式 C.点子在控制限内随机分布 D.过程中存在可查明原因17.某生物制药厂半成品指标的检验时间很长,对它的控制宜采用( ). A.均值极差控制图 B.不合格品率控制图 C.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6、D.不合格品数控制图18.在过程不变的情况下,若控制图中上、下控制限的间隔距离增加, 则( ). A.减小,增大 B.增大,减小 C.增大,增大 D.减小,减小19.过程保持在统计控制状态下的好处是( ). A.能及时发现异常因素的影响 B.可以使过程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C.能将产品的质量特性值保持在公差范围内 D.可以使过程的变异保持相对稳定20.若人员和设备已固定,在( )的情况下,控制图需要重新制定. A.现有控制图已经使用很长时间 B.工艺参数改变 C.环境改变 D.上级下达更高指标 E.更换了供应商21.在分析控制图阶段,利用R图对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输出的质量特性值X服从N(210.

7、5, 1.12). 质量改进小组为进一步改进质量,从明确分析用控制图的主要作用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地改进质量,具体如下: (1)分析用控制图阶段主要分析( ). A.是否需要继续抽取样本(子组) B.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C.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处于技术控制状态 D.是否要扩大规范限 (2)若过程的规范上、下限为2103mm, 则Cp=( ). A.0.91 B.0.99 C.1.33 D.0.67 (3)若将该过程的标准差1.1减小为0.7, 则新的Cp=( ). A.1.67 B.1.49 C.1.43 D.1.30 (4)(新的)偏移度k=( ). A.3/8 B.2/9 C.1/6

8、 D.0 (5)新的Cpk=( ). A.1.40 B.1.33 C.1.25 D.1.19 (6)若经过调整,过程中心已从210.5mm与规范中心M=210mm重合, 则这时Cpk=( ). A.1.43 B.1.53 C.1.67 D.1.80 (7)下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A.此时过程处于技术控制状态 B.此时过程尚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C.此时过程可运用控制图进行控制 D.此时过程能力仍不足22.某种钢管内径X的规格为2105mm,生产过程稳定,X服从正态分布N(210, 2.492). (1)过程能力指数Cp=( ). A.0.38 B.0.61 C.0.67 D.1.03 (2)

9、过程的不合格品率p=( ). A.0.3237 B.0.0455 C.0.027 D.0.00058 (3)若过程中心发生偏移,过程中心移至212,但标准差仍为2.49,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pk=( ). A.0.40 B.0.76 C.1.08 D.0.98 (4)经技术革新,使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且标准差降为1.25, 则此时过程能力指数Cpk=( ). A.1.33 B.1.77 C.1.22 D.1.48 (5)经过质量改进和技术革新后, 过程的不合格品率为( ). A.0.063 B.0.0063 C.0.00063 D.0.00006323.某生产车间对轴的外径进行控制,规范

10、限为TU=54mm, TL=46mm, 25个子组,子组样本量为5,计算得 =50.5mm, =2.5mm, A2=0.577, A3=1.427, B4=2.809, D4=2.115, B3=0, D3=0, C4=0.94, d2=0.4299. 则: (1) 图的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A.54.07, 46.93 B.50.92, 48.80 C.51.94, 49.06 D.53.01, 50.55 (2)过程能力为( ). A.15.96 B.15 C.31.92 D.12 (3) s图上、下控制限分别为( ). A.5.22, 0 B.3.58, 0 C.1.44, 0 D.

11、5.56, 0 (4)过程能力指数Cpk=( ). A.0.64 B.0.30 C.0.40 D.0.44 (5)若收集了3组数据,其平均值分别为51.24, 47.32, 46.93, 则( ). A.可以认为点子在界内随机排列 B.点子出界, 判异 C.点子在界内非随机排列 D.点子均在界内,但无法判断其随机性24.假定电阻合格下限为95, 合格上限为105.(1)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0,标准差2的正态总体.(x)为N(0, 1)的分布函数.则合格品率为( ). A.2(2.5)1 B.2(2.5) C.(2.5) D.(2.5)+(2.5)(2)过程能力指数Cp=( ). A.3/5

12、 B.6/5 C.5/6 D.5/3(3)假定电阻合格上、下限不变,另一批电阻阻值取自均值101,标准差1的正态总体. 则Cpk=( ). A.4/3 B.2/3 C.1 D.2.33(4)在此状态下说明技术管理能力( ). A.较勉强 B.很差 C.过高 D.很好25.某企业有4个车间,第一车间是手工生产,工艺复杂,属于单件生产车间; 第二车间生产品种相对稳定,但产品质量波动较大,主要因为设备精度达不到要求,企业又无法对设备精度进行改进; 第三车间产量大,生产相对稳定; 第四车间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质量较为均匀,但检测所需时间长.有关此案例的分析如下: (1)适宜使用常规控制图的车间是( ). A.第一车间 B.第二车间 C.第三车间 D.第四车间 (2)若使用均值极差控制图,更适宜在( )使用. A.第一车间 B.第二车间 C.第三车间 D.第四车间 (3)在此车间利用均值极差控制图对过程进行监控,在确定控制的质量指标时更适宜选择( ). A.对成本影响较大的性能指标 B.技术要求高的质量性能指标 C.不重要的质量性能指标 D.工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质量性能指标 (4)在抽样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 ). A.取得的子组数目应在25组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