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3069184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

2、文化的路向。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

3、和方式。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

4、,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当然,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

5、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B.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

6、活。C.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D.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B.文章第二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C.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D.文章末段把论证背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

7、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B.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C.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D.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

8、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 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

9、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究,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10、)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

11、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

12、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

13、控。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 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

14、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最后一个目标周国华 电话铃声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 293三个数字, 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过道里,医生的皮鞋声“咔咔”作响,富有节奏感。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修了指甲,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 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

15、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 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手术室内的温度好似刹那间降到冰点,人们泄气了。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愣。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儿,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儿,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面色就似眼前的白布一般,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