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暴基础知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06736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火防暴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防火防暴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防火防暴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防火防暴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防火防暴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火防暴基础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火防爆基础知识制造和使用易燃物品时有何安全要求?制造和使用易燃物品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制造、使用易燃物品的建筑物内,电气设备应为防爆的。电气装置、电热设备、电线、 保险装置等都必须符合防火要求。这类建筑物一般不得少于2个出入口,门窗要向外开。2. 车间、实验室内存放易燃物品的量不得超过一昼夜的用量,不得放在过道上,也不得靠近热 源及受日光暴晒。3. 制造和使用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时,禁止使用明火蒸馏或加热,应使用水浴或蒸汽浴。使用 油浴时,不得用玻璃器皿作浴锅;操作中应经常测量油的温度,不得让油温接近闪点。4. 各种易燃、可燃气体、液体的管道,不得有跑、冒、滴、漏的现象检查漏气时使

2、用肥皂水, 严禁用明火试验。气体钢瓶不得放在热源附近,或在日光下暴晒,使用氧气时禁止与油脂接触。5. 强氧化剂能分解放出氧加热、摩擦、捣碎这类物质时不得与可燃物质接触、混合。经易 燃液体浸渍过的物品,不得放在烘箱内烘烤。6. 易燃物品的残渣(如钠、白磷、二硫化碳等)不准倒入垃圾箱内和污水池、下水道内,应 放置在密闭的容器内或妥善处理。粘有油脂的抹布、棉丝、纸张应放在有盖的金属容器内, 不得乱扔乱放,防止自燃。7. 生产或实验结束后,要将工作场所收拾干净,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的阀门,清查危险物品并 封存好,清洗用过的容器,断绝电源,关好门窗,经详细检查确保安全时,方可离去。8. 制造、使用易燃物品

3、的车间、化验室,应为耐火程度较高的建筑物,一般不得少于2个出入 口,门窗向外开。在建筑物内外适宜的地方放置灭火工具,如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和沙箱。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储运原则是什么?1. 爆炸性物品:必须专库储存、专人保管、专车运输不能同起爆药品、器材混储混运。搬 运过程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禁摔、滚、翻、撞和摩擦。避免存放在高温场所。2. 氧化剂:除惰性不燃气体外,不得同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存混运。避免摩擦、日晒、雨淋、 漏撒。3. 压缩气体和液态气体,不能混储混运,即使都是瓶装的气体或物质也不能混储混运。易燃 气体除惰性气体外,助燃气体除不燃气体无机毒品外,均不得与其他物品混储混运。要轻装轻 卸,

4、避免撞击、抛掷、烘烤等。4. 自燃物品:单独储存,与酸类、氧化剂等隔离,远离火源及热源,防止撞击、翻滚、倾倒、 包装损坏。如黄磷应浸没于水中,三异丁基铝应防止受潮。5. 遇水燃烧的物品:包装严密,存放地点干燥,严防雨雪,远离散发酸雾的物品,不与其他类别 的危险品混储混运。如金属钠应浸没在矿物油中保存。6. 易燃液体:单独储运,远离火源、热源、氧化剂、氧化性酸类,防止静电危害,邻近的电气 设备要整体防爆。7. 易燃固体:包装完好,轻装轻卸,防止火花、烘烤。8. 毒害品:包装严密完好,单储单运,远离火源、热源、氧化剂、酸类、食品,存放地点应通 风良好。9. 腐蚀物品:容器具有耐腐蚀要求严密不漏。氧

5、化性酸远离有机易燃品。酸类腐蚀品应与 氰化物、遇水燃烧品、氧化剂隔离,不宜与碱类腐蚀剂混储混运。10. 放射性物品:包装严密,内衬防振材料,装在屏蔽材料制成的容器内,严防放射线渗漏污染。 仓库须有吸收射线的屏蔽层,按卫生部门的要求建造。易燃易爆化学品堆放要符合哪些要求?1. 货物堆码不得超高、超宽,要做到稳固、整齐便于清点检查。2. 堆垛要做到“五留距”,即留墙距、柱距、顶距、灯距、垛距,确保货物的安全。3. 货物堆垛底下应衬垫。爆炸物品、一级易燃液体、一级氧化剂等不得使用水泥制品、石 块以及摩擦碰击容易产生火花的材料衬垫。4. 允许露天堆放的货物堆场,要根据不同的包装和物品需要,除堆码底下有

6、衬垫外,还要有遮 盖物。不宜米用芦席、油毡等苫盖。厂内运装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货物应遵守哪些规定?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第3.3.10款要求:装载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货物时,应遵 守下列规定:1. 必须经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保卫部门批准按指定的路线和时间行驶。2. 必须由具有5万公里和3年以上驾驶经历的驾驶员驾驶,并选派熟悉危险品性质和有安全 防护知识的人担任押运员。3. 必须用货运汽车运输,禁止用汽车挂车及其他机动车运输。4. 车上应根据危险货物的性质配带相应的防护、消防器材,车厢两端上方须插有危险标志。5. 应在货车排气管消音器外装设火星罩,易燃易爆货物专用车的排气管应装在车厢前一

7、侧, 向前排气。6. 车厢周围严禁烟火。7. 装载液态或气态易燃易爆物品的罐车,必须挂接地静电导链;装载液化气体的车辆,应有防 晒措施。8. 装载氯化钠、氯化钾和用铁桶装的一级易燃液体时,不得使用铁底板车辆。9. 装载剧毒物品的车辆,用后应进行清洗、消毒。10. 不得与其他货物混装;易燃易爆物品的装载量不得超过货车载重量的2/3,堆放高度不得 高于车厢栏板。11. 两台以上车辆跟踪运输时,两车最小间距为50m,行驶中不得紧急制动,严禁超车。12. 中途停车应选择安全地点,停车或未卸完货物前,驾驶员和押运员不得离车。爆炸品仓库应建立哪些安全保管制度?1. “五双”制度。“五双”即双人保管、双把锁

8、(匙双本账、双人发货、双人领用。2. 出入库登记制度。无论何人进出库区都须详细登记。3. 安全检查制度。检查有分工,职责明确,记录详细,及时整改。4. 清点账物制度。保管员每周清点,保卫和物资部门每月清点,发现问题及时上报。5. 禁止烟火制度。进库人员必须交出火种,机动车入库,排气管必须带上火星熄灭器。禁止拖 拉机进入库区。6安全操作制度。搬运装卸及堆装爆炸物品必须轻装轻卸、轻拿轻放严禁撞击。开箱应使 用不会产生火花的工具,并应在专门的发放时间内进行。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一旦发生火灾,一方面要组织人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选用适当的灭火工具积极扑救。在密 闭的房间内起火,未准备好充足的灭火器材时,

9、不要打开门窗,防止空气流通,扩大火势。另一方 面要赶快打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沉着、冷静,讲清楚着火单位、区县、街道名称、门 牌号码、着的是什么东西、火势怎样、报警人姓名及使用电话号码。报警完后派人去街道路 口迎候消防车,以便使消防人员及时到达着火地点。化学易燃物品发生火灾应怎样扑救?应注意什么问题?化学易燃物品性质不尽相同,扑救时对灭火剂的选择性很强。这类物质发生火灾后,首先要弄 清着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用适合扑救该类物品的灭火剂,正确地实施扑救:1 .扑救可燃和助燃气体火灾时,要先关闭管道阀门,用水冷却其容器、管道,用干粉、砂土扑 灭火焰。2. 扑救易燃和可燃液体火灾,用泡沫、干粉、

10、二氧化碳扑灭火焰,同时用水冷却容器四周,防 止容器膨胀爆炸。但醇、醚、酮等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火灾,应该用抗溶性泡沫扑救。3. 扑救易燃和可燃固体火灾,可用泡沫、干粉、砂土、二氧化碳或雾状水。灭火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人们长期与火灾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灭火经验,总结出4种灭火的基本方法:1. 冷却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燃点,从而燃烧过程停止。如用水和二氧化碳直接 喷射燃烧物,往火源附近未燃烧物上喷洒灭火剂,防止形成新的火点。2. 窒息法。减少燃烧区域的氧气量,阻止空气注入燃烧区域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火焰 熄灭。如用不燃或难燃的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等捂盖燃烧物;用砂土埋没燃烧物;往着

11、火空间内灌入惰性气体、蒸汽;往燃烧物上喷射氮气、二氧化碳等;封闭已着火的建筑物、 设备的孔洞。3. 隔离法。使燃烧物和未燃烧物隔离限制燃烧范围。如将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 助燃物搬走;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路的阀门,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进入燃烧环境内;堵截流 散的燃烧液体;拆除与火源毗连的易燃建筑和设备。4. 抑制法。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如往燃烧物上喷射干 粉等灭火剂。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是什么?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产生燃烧的条件,防止燃烧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作用。根据物质 燃烧的原理,防火的基本措施是:1. 控制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过程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可燃物质的

12、使用要谨慎小心。在选材 时,尽量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料建筑房屋,用防火漆浸涂可燃 物以提高耐火性能;对于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厂房,采用抽风或通风方法以降低可燃气体、 蒸气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凡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物品,要分开存放等。2. 隔绝空气。使用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过程应在密封的设备内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生产, 可充装惰性气体保护;隔绝空气储存某些危险化学品,如金属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 化碳用水封闭存放等。3清除火源。如采取隔离火源、控制温度、接地、避雷、安装防爆灯、遮挡阳光等措施, 防止可燃物遇明火或温度升高而起火。4. 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延。为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页就要防止新的燃烧条件形成,从而 防止火灾扩大,减少火灾损失。具体措施有:在可燃气体管路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机车、 轮船、汽车、推土机的排烟和排气系统戴防火帽;在压力容器设备上安装防爆膜、安全阀;在 建筑物之间留防火间距、筑防火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