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30670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一)新时期以来,文体学研究已成为学术热点,吸引着越来越 多学者(包括不少学生)投身于这一学术领域。不少青年朋友常 希望有一个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入门书目。确实,文体学文献有其 独特性,与文学史、批评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简要介绍 一些古代文体学重要的基本典籍,希望对有志于文体学研究的青 年朋友有所帮助。总集类要籍总集是研究文体和文体学必不可少的文献,它的特点是为研 究文体学提供了各种体裁的具体作品。自文选确立分体编次 的传统后,总集成为考察文体分类的基本史料。宋代以后,总集 编纂兴起撰写文体序题之风,总集又兼有了文体论性质。这些特 征,都决定了文章总集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

2、本文介绍的总集, 主要指兼收众体的著作。单收一种文体的总集,除了个别文体论 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如古赋辨体等,限于篇幅,暂不列入。 别集虽也有文体学价值,但因仅为一家之作,文体的丰富性、全 面性不如总集,本文也暂付阙如。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1986 年版(本 文凡涉及版本介绍,以常用、易见本为主)。我国现存最早的文 章总集,选录先秦至梁代各体文章,确立了总集分体编次的传统, 计有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启 弹事、笺、奏记、书、移、檄、难、对问、设论、辞、序、赞、 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 行状、吊文、祭文等 39 体(又有3

3、7体、38 体之说)。同一文 体的作品,以时代先后为序。其中赋、诗等重要文体之下,又据 题材分小类,形成了二级类目,如赋有京都、郊祀、畋猎等 15 目,诗有补亡、述德、公宴等 23 类。文选序对各种重要文 体演变的论述亦颇有价值。文苑英华。宋李?P等编,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此 书有意接踵文选,选文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分体编次, 计有赋、诗、歌行、杂文、策、判、表等 38 类。每类之下,又 据题材或体裁不同而细分子目。其体例和文体分类大致沿袭文 选,但有所增减变化,透露了从六朝至唐宋文体盛衰消长的信 息,如文选有七体,此书未录,说明唐宋时期七体已逐渐边 缘化;又文选无判文,而文苑英华立

4、此体,反映了唐代 以后判文的盛行及其文体地位的确立。唐文粹。宋姚铉编,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专录唐代诗文,崇尚古雅,反对雕琢,故特别推重韩柳之文,不 取律赋、近体诗、四六等。所录文体有古赋、古调、颂、赞、表 奏书疏、檄文、露布、古文等 22 大类。大类之下,又据题材细 分小类,如古赋分盛德类、失道类、京都类等 18 种;颂分神武类、 时政类、祥应类等 13 种。其中古文类下分五原、源、五规、二 恶、复平、隐书、言语对答、经旨、读、辨、解、说、评、录命 论兵、析微、毁誉、时事、变化等类,对研究宋人的古文观念颇 有价值。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宋吕祖谦编,四部丛刊本、 中华书局 1992 年排

5、印本等。仿文选、唐文粹体例,选 录北宋诗文,分赋、骚、诏、敕、表、箴等 61 体。其文体分类 比前代总集更为细密,如诗分四言古诗、乐府歌行、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言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等,体现了古代诗歌至宋而众体兼备的实况及宋人辨体意识的增 强。又录上梁文、乐语、说书、经义等新兴文体,反映了宋代文 体的孳生和演变。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编,四库全书本。首次明确采 用文体功能标准,将各体文章归入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大 类,以简驭繁,打破了文选以来总集分体序次的模式,开创 了以类序次的总集编纂新传统。这种分类以文体归类为基础,重 在归纳出相近文体的共性,迥异于详尽把握个性

6、差异的细分文 体,反映出全新的文体分类观。每大类各有小序,论述这一类文 体的起源、功用、体制特征、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求等。又, 此书将叙事类文体与辞命、议论、诗赋类并列,并大量收录史著 中的叙事文章,体现了对文章叙事功能的重视,也有别于以抒情、 言志、载道为主的传统文章观。元文类。元苏天爵编,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收录元代诗文,分为辞赋类、乐章诗类、诏册制命类、奏议表笺 类、箴铭颂赞类、碑类、记序类、书启类、杂说题跋类、杂著类、 策问类、杂文类、哀辞谥议类、行状类、墓志碑碣表传类等 15 大类。大类之下又分小类,如乐章诗类分乐章(宗庙雅乐)、四 言诗、五言古诗、乐府歌行、七言古诗、杂言

7、、杂体(集句、联 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墓志碑碣 表传类分墓志、墓碣、墓表、神道碑、传等。总计二级类目有 43 种文体。与文选等总集的二级类目以题材分不同,此书 的二级分类纯粹以体裁分,相近的体裁归为一大类。因此,其文 体分类实际综合了分体与归类两种不同的路向。古赋辩体。元祝尧编,四库全书本。此书既是辞赋 总集,又是第一部在书名中明确揭橥“辨体”宗旨的文体学专 著,启明代总集标榜“辨体”之风气。根据辞赋的发展历史,将 古赋分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每体之前 各有一序,论述其源流演变及体制特征,再举例文以证之。选文 多有题解和评注,借以开展辨体批评,反

8、映出作者的赋体观念。 又据文体形态提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文体概念,对后 世赋体分类产生较大影响。文章辨体。明吴讷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续 修四库全书本。采辑前代至明初诗文,选文标准深受文章正 宗影响,区分文体之正变,分为内、外集。在文体分类、文体 论上颇有开拓。内集录文章 50 体,分别为古歌谣辞、古赋、乐 府、古诗、谕告、玺书、批答、诏、册、制、诰、制策、表、露 布、论谏、奏疏、议、弹文、檄、书、记、序、论、说、解、辨、 原、戒、题跋、杂著、箴、铭、颂、赞、七体、问对、传、行状 谥法、谥议、碑、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记、埋铭、诔辞 哀辞、祭文等。外集收录连珠、判、律赋、律诗、排

9、律、绝句、 联句诗、杂体诗、近代曲词等 9 体,全书共录文体 59 种。每体 之前各有一篇论述文体性质、功用、体性特征及其产生、发展、 演变等的文字。吴讷首次将这类辨析文体的体式明确命名为“序 题”,确立了一种新的文体批评样式。 六艺流别。 明黄佐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从文本于经的观念出发, 首次以选本形式将古代的基本文体形态分系于诗、书、 礼、乐、春秋、易六艺之下,形成六大文体类 别,重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体庞大的谱系。在这个谱系中,儒家 经典的源和后代文体之流的关系是分级分支衍生的,一方面肯定 六艺的渊源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后代文体虽承六艺之绪,但也出 现了分流现象,文体本质实际上已有所演变

10、,具有新的因素并各 有独立的意义。六大文类,共辖文体 152 种,类目之繁多,超出 此前任何一部总集;其中许多是对先秦文体形态甚至口头形态的 总结、发掘,对于早期文体研究作用尤大。每种文体的选文之前 采用序题的方式,对各文体及相互关系作简要说明,并解释选文 标准,具有较高的文体学史料价值。文体明辨。明徐师曾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在 吴讷文章辨体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明确提出总集“假文以辨 体”的功能和编纂宗旨。所录文体 127 种,远远超出文章辨体。 其中有些是文体细分,如文章辨体古诗类,文体明辨析 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序类,文体明辨析为序、 小序、引等;有些是新生文体,尤其是宋代以

11、后上层社会与民间 流行的各种俗文体、宗教文体,如致辞、帖子辞、上梁文、乐语、 右语、道场榜、道场疏、功德疏、青词、募缘疏、法堂疏等,均 为文章辨体所未录。每种文体之前,各有序题,多出己见, 对前人文体理论有所辨正和发展,极具理论价值。四六法海。明王志坚编,四库全书本。选魏晋至元 代骈体之文,分敕、诏、册文、赦文、制、论、铭、赞等42 体。 与其他文体研究重在追溯各体文章的起始之作不同,此书更关注 各种文体最早出现骈俪化倾向的作品,如敕体以宋武帝与臧焘 敕为始,诏体以沈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为始,表体以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为始,此皆以骈化为标准。所录文章多有笺注 或评论,颇涉辨体内容。又卷首自序一篇,

12、勾勒出四六文的发展 流变史,认为文体由散而骈,由单而偶,是“天地间不得不变之 势”。这是对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反对骈俪,甚至主张废除骈文的 偏激观点的反击,可谓清代骈文复兴和骈散之争的先声。文章辨体汇选。明末清初贺复征编,四库全书本。 在文章辨体、文体明辨基础上扩展成书,而规模之巨大, 甄录之广博,分体之细密,为历来总集所罕见。此前的总集,如 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辨体等,虽以“文”命名, 实际都兼收诗赋,且诗赋的分量往往很大。此书不收诗赋,可见 其文章内涵,是以叙事、说理、议论为主的实用性文体,不包括 以缘情体物为主的诗赋。这在明清总集中颇为独特。尽管不含诗 赋,所录文体也多达 132 类,类目之

13、繁,鲜有其匹。每体之前, 各有序题,详细阐述此类文体的名称、功用、体性、源流变化等, 并征引前人文论资料作为佐证。征引范围极为广博,而以文心 雕龙、文章辨体、文体明辨最多。如与前人观点有异, 则在序题中加以按语,阐发己意。唐宋八大家类选。清储欣编,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 文书局刻本。此书打破选辑八家古文多以人编次的常规,以类编 次八家之文,计六类 30 体,分别是奏疏类,有书、疏、子、状、 表、四六表 6体;论著类,有原、论、议、辨、说、解、题、策 8 体;书状类,有状、启、书 3 体;序记类,有序、记、引 3 体; 传志类,有传、碑、志、铭、墓表 5 体;词章类,有箴、铭、哀 辞、祭文、

14、赋5 体。这种分类,是分体与归类的结合,而从书名、 吴振乾序都可看出编者对文体分类的这两种逆向方法已有理论 的自觉。卷首有引言,介绍此书分体、归类的标准及内容,并简 论各类文体的主要特征、功用等。其分类方法对古文辞类纂 或有影响。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 年版等。桐城派标举古文理论,传授古文义法的 重要选本。以战国策、史记等为古文正统,大量选录先 秦两汉、唐宋八大家文。又以韩愈文为最善学古者,故选韩文 130 余篇,居全书之冠。对于六朝古文,则因其浸润骈俪之风而 一概摒弃。分所录文章为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 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

15、、箴铭类、颂赞类、辞 赋类、哀祭类等13 大类,每类又分若干体。这种从文体功用出 发的分类法,既不流于琐碎,又不过于简略,与此前的文体分类 相较,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故对后来的文体分类产生了较大影响。 卷首序目分别为各类文体作序题,阐发其文体学思想。骈体文钞。清李兆洛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书 店 1988 年影印本等。清代骈散之争中产生的骈文选本,主张骈、 散同源,如奇偶、方圆并生于阴阳,不能须臾相离,更不必强分 轩轾,故在选骈文的同时,也兼收散体文。全书 700 多篇文章中, 秦汉文即占150 余篇,较好贯彻了骈散合一的文体观。所录之文 分为三编,上编为“庙堂之制,奏进之篇”,包括铭刻、颂、

16、诏 书、策命等文体;中编为“指事叙意之作”,包括书、论、序、 碑志等文体;下编为“缘情托兴之作”,包括设辞、七、连珠等 文体。三编实即三大文体门类,各编之首有序题。卷首序及选文 评语从多层面阐发其文体观。经史百家杂钞。清曾国藩编,中华书局2013 年版。确 立了文体的门、类、体三级分类法。首先把文章分为著述、告语、 记载三门,其分类标准是文体功能特征,如著述门主要为议论、 抒情文体,告语门为官、私应用文书,记载门为史传类叙事文体。 门下分若干类,如著述门分论著类、词赋类、序跋类,告语门分 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哀祭类,记载门分传志类、叙记类、 典志类、杂记类,总计 11 类。此为第二层级的分类,吸收了古 文辞类纂的13 类分法而略有调整。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