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04047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小学数学年 级一年级教学形式教 师叶小寿单 位许镇镇芦桥完小课题名称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任教的一(1)班的数学,他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我任教的这两个班,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1)班是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班级,全班共有22人,其中女生10人,男生12人,平均年龄6岁左右。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或寄在亲戚家里,这些同学行为习惯较差,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我行我素。如陶文娟,她其

2、实特别聪明,但因为父母离异,父亲经常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溺爱,这个孩子习惯特别差,调皮捣蛋,喜欢动手打人。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如:王晨、盛耀杨,他们都刚满6岁,从未进过幼儿园,对学校非常陌生,刚开始一个月,他们总恋家,每天哭哭啼啼,根本就上不好课。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教学目标双基目标:1、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和第几。2、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会用数表示几和第几。3、 会读、会写610 各数。能

3、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生交流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3、教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进行遵守社会公德教育)二、探求新知(一)初步感知1、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个?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个的?(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

4、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2、感知基数与序数(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个是谁?(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在第4个?小朋友排第几个?解放军叔叔呢?(二)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1)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三、反馈练习:1、投影出示:5只小鸟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从右数起呢?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四:作业:课本第8页“做一做

5、”的第2题看图片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板书设计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数量是多少“第几个”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作业或预习1 数数自己在放学队,体育课队伍中是第几。2 住楼房的同学弄清邻居是住在几楼几室。自我评价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我叫了5个学生上来,先让他们自己按从矮到高排好队伍(纵队,目的想让学生学会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学生通过排队,将情境动态化,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a、一共有几个小朋友?b、从左数,谁排第2个?c、某某某从右数是第几个,从左数呢?等等问题。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