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3040471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担 心手术的安全,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感。要耐心讲述有关疾病和专科 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 认识和信心。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并教 育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不快,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顺利度过围 手术期,尽早康复。2特殊准备:(1) 患者身体状况的准备: 拍摄标准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 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 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术前模板测量估计应选的假体的大小;下肢血 管超声检查,了解手术肢体有无血管病变

2、;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 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了解用药时间及剂量;治疗体内的慢性 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 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已控制。(2) 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 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往手术后精神 反应情况,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的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 的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 绪。(3)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膝 关节屈伸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4) 训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的方法,预防坠积性 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3一般准备(1)

3、 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 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大便、小便,肝、肾功能,血电解 质,空腹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 要的特殊检查。(2) 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3) 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术前l天 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二、术后护理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及时给予床旁心电监护仪 0.51 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一次,持续吸氧4- 6L/min,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尿量 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2切口引

4、流管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因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常 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扩张和关节内组织切除部位血管残端的出血,要密 切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和引流液的色、质、量。一般手术当天采用非负压引流,术后一天改为负压引流2448小 时,当引流量v50ml/d即予拔管。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扭曲、折叠和堵塞,每 30 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 过快100ml/h时,应通知主刀医生,必要时予夹管30分钟后放开。 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一旦污染及时更换,按医嘱正确及时使 用抗生素,防止手术切口感染。3术后体位:术后予去枕平卧6 小时, 6小时后予平卧位,患肢 膝后垫软枕予抬高,保持中

5、立位,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 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和腓总神经的损伤。术后35 天开始下床活动。4患肢肢端血运的观察:密切注意观察患肢感觉和肢端皮温、肤 色及足背动脉搏动及足背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5并发症的护理:(1)全身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包括肺不张、坠积性肺炎、充血性 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应激性胃出血、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是低钠 血症)、尿潴留和尿道感染。在护理上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律变化;按医嘱正确及时使 用抗生素,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做好饮食护理,根据个体差异选择 食物,一般应清淡宜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在病情允 许的情况下可进食高维生素

6、、高蛋白、高热量、高粗纤维食物,以补 充术后体能的消耗和保持大便的通畅;对老年患者要严格掌握和控制 液体速度,注意观察液体输入的量、速度,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 - 3000ml/d,记录24小时尿量,动态监测血电解质的变化,保持进出量 和水电解质的平衡。(2)疼痛的观察和护理: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处理比髋关节置 换术后要求高,良好的疼痛处理不仅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且有助于术 后患肢功能的康复。肌肉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的优点是花费低、使用方 便,但副作用较多,如杜冷丁有可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眩晕、血 压下降等,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应小心使用;自控 镇痛泵,由于注射疼痛剂的局限性,近年

7、来出现了患者自行控制镇痛 的趋势,最常见的是PCA,即经静脉给予镇痛药物,泵由患者控制,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即时自行控制药物的剂量,PCA的优点 是患者自控,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感,增加了安全感,副作用相对少见 偶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出现症状后予暂时关闭PCA,缓解后可重 新使用。(3) 神经损伤的观察和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神经并发症主要为腓 总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 5%,多见于严重的膝外翻或屈膝挛缩畸形 的矫形过程中。损伤的原因有直接损伤、牵拉损伤和压迫损伤,症状 多出现在术后l3天,表现为胫前肌和拇长伸肌功能障碍,37 %出现 腓骨长肌乏力, 87%有第一趾蹼区感觉障碍。术后要密切

8、观察患肢肢端感觉和活动情况,一旦出现腓总神经损 伤症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拆除加压外敷料或外固定石膏托,保 持膝关节屈曲 2030,以减少对神经的压迫和牵拉;使用踝足支架, 保持踝关节中立位,防止足下垂;经常进行踝关节被动功能锻炼,防 止继发性马蹄内翻足;按医嘱正确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持续3个月以 上无神经功能恢复者,可行腓总神经探查术。(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其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 防措施发生率为 40% - 88%,术后应密切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 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 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或继发肺

9、 栓塞。对高龄、肥胖、心功能不全患者,可使用弹力绷带、弹力袜、 下肢静脉泵、足底泵或口服阿司匹林、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肝 素等药物预防。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定时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预防突发性出血。(5) 感染的观察和护理:感染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具有灾难性的并发 症,发生率为 1% -2%。根据累及范围分为浅层感染(未累及关节囊内) 和深部感染(累及关节囊内);根据起病及病程,分为早期感染和慢 性或迟发性感染。在护理上术后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和引流管 的通畅,一旦污染及时更换,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局 部感染症状;抬高患肢,指导早期行患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以促

10、 进患肢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和伤口的愈合;如术后体温持续升高,3 天后切口疼痛加剧,血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 比升高,胸部X线示正常时,要考虑切口感染。预防术后感染要严格 手术操作和手术室环境,围手术期正规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或缩短 插导尿管时间;出院时要告知患者,要防止膝关节的远期感染,及时 治疗牙周炎,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和皮肤感染。术后 感染的治疗措施包括:单纯抗生素治疗、切开清创引流、关节切除成 形术、一期或二期行假体再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还包括血 管损伤、皮肤坏死、假体周围骨折、关节不稳、关节僵硬等。三、健康教育(一)功能锻炼 全膝关节术后功能锻炼主

11、要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步态训练为主, 分四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术后 0-2天,此期患肢大棉垫加压包扎,康复训练 主要是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下肢深 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用力收缩10秒, 放松 10秒,10次组,2-3组天;同时做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 动,尽可能的背伸10秒,跖屈 10秒,10次组,2-3组天。2第二阶段:术后 3-5天,此期患肢大棉垫已拆除,伤口引流管 已拔,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增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力,患膝关节 的主被动伸屈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1)在继续锻炼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的

12、基础上,指导患肢行直腿 抬高锻炼,患肢抬高时要尽量保持在空中的停留时间,次数由少到多 ,以不引起疲劳为宜。(2) 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于引流管拔除后进行.CPM训练 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角度为30,在l -2分钟内完成一次屈伸活动, l小时/次,2次/天。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每天递增5 - 10, 尽量在l周内使膝关节的屈曲角度达到90或以上。(3) 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患者平卧位,移去膝下软枕,医护人员 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行屈膝活动,当感觉疼痛时嘱患者 足跟沿床面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此反复幅度由小到大,活动量由少到 多,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锻炼。3第三阶段:术后 6天

13、2周,此期患肢伤口疼痛已缓解,在继续 加强患肢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进行步态训练。方法:鼓励患者尽早下床,开始扶步行器或在床尾练习站立,此 时重心在健侧下肢,患肢根据个体差异不负重或部分负重,以后重心 逐渐向患肢过渡,开始扶步行器或拐杖行走,行走时健肢在前先行, 患肢跟上,再移动步行器向前。4第四阶段: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加患肢的膝关节活动 度和负重能力,进一步加强下肢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肌力的训练, 改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继续做好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如坐位、仰卧位时的伸 腿、直腿抬高,俯卧位时的屈膝训练;同时加强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主 动或抗阻力圳练,如手拉扶手下蹲、踏车、上下

14、楼梯等训练。(2)进一步加强患肢的负重训练,负重力量逐渐递增,直到可以完 全负重。( 3 )加强行走训练,训练时抬头挺胸,双目平视前方,臀部不要翘 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训练量应由小到大, 以不引起患膝明显疼痛为宜;每日训练前要询问 患者自我感觉,有无不适反应,以判断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后要注意 膝关节有无肿胀情况;在训练行走时要做好安全保护,尤其对有膝关 节不稳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屈膝障碍患者,夜间休息时可用石膏托固 定于伸膝位.,持续 4-6周。四、出院指导1休息:接受全膝关节置换后要避免剧烈运动,4 6 周内不做主 动下蹲动作,行走时不可急停或骤然旋转,为了减少对膝关节的磨损 防止跌倒,建议患者最好终身使用手杖,特别在外出时,最大限度地 延长膝关节的使用寿命。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多进含蛋白质、维生素、钙、 铁丰富的食物,增加自身抵抗力,适当控制体重的增加,以减少对关 节的负重。3复查:6 个月内,每月复诊一次;按时来院复查,有下列情况 应及时就诊:患肢出现胀痛,局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要及时 治疗全身性隐匿病灶,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扁桃体炎、牙痛 等,防止髋关节远期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