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和地震作用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039280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载和地震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载和地震作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荷载和地震作用4.1竖向荷载4.1.1高层建筑的自重荷载、楼(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载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4.1.2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结构产生的施工荷载。4.1.3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4.1.4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4.1.5直升机平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最大内力的荷载:1,直升机总重量引起的局部荷载,按由实际最大起飞重量决定的局部荷载标准 值乘以动力系数确定。对具有液压轮胎起落架的直升机,动力系

2、数可取1.4;当没有 机型技术资料时,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型按表4.1.5取用。表4.1.5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直升机类型局部荷载标准值(kN)作用面积(m2)轻型20.00.20X0.20中型40.00.25X0.25重型60.00.30X0.302,等效均布活荷载5kN/m2。4.2风荷载4.2.1主体结构计算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垂直于 建筑物表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w =。日,日 w (4.2.1)式中:w风荷载标准值(kN/m2);kw基本风压(kN/m2),应按本规程第4.2.2条的规定采用;M0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3、,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采用;M 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3条的规定采用;P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采用。4.2.2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4.2.3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p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圆形平面建筑取0.8;S2, 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式计算:R s = 0.8 + 1.2jn(4.2.3)式中:n多边形的边数。3,高宽比H/B不

4、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4,下列建筑取1.4:1) 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2) L形、槽形和高宽比H/B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3) 高宽此H/B大于4,长宽比L/B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5,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B采 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4.2.4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 一般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型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 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4.2.5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或

5、扭转 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计算范围、方法以及顺风向与横风向效应的组 合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4.2.6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 符合本规程第3.7.3条的规定。4.2.7房屋高度大于200m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 风荷载:1,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2,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3, 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4.2.8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 型系数肚不宜小于2.0。4.2.9设计高层建筑的幕墙结构时,风荷载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

6、载规范 GB 50009、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觌范JGJ 102、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的有关规定采用。4.3地震作用4.3.1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 求确定;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4.3.2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 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o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 作用。2,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7、 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 向地震作用。4,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3.3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 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e =0.05 乙(4.3.3)式中:e 第i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L1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4.3.4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 构以及高度超过lOO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

8、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2,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 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3, 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 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2)表4.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3)不满足本规程第3.5.23.5.6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4)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表4.3.4采用时程分析法的高层建筑结构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建筑高度范围8度I、II类场地和7度100m8度m、w类场地80m9度60m注: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9、的规定采用。4.3.5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 程曲线,其中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 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 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计算结果的80%。2,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5s,地震波的 时间间距可取0.Ols或0.02s。3, 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

10、值可按表4.3.5采用。表4.3.5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cm/s2)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设防地震50100(150)200(300)400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620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4, 当取三组时程曲线进行计算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宜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包 络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进行计算 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较大值。4.3.6计

11、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 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雪荷载取0.5;2, 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1.0;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 档案库、库房取0.8, 一般民用建筑取0.5。4.3.7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 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应按表4.3.7-1采用;特征周期 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3.7-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 应增加0.05s。注:周期大于6.Os的高层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作专门研究。表4.3.7

12、-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设防烈度6度7度max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设防地震0.120.23(0.34)0.45(0.68)0.90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表4: 3.7-2特征周期值T (s)设计地震分组g场地类别I 0I 1IImW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4.3.8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3.

13、8)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此时阻尼调 整系数应取1.0,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a 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的区段,衰减指数Y应取0.9;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的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1I II1 ns)III 0 0.1Ts5TS6,0图4.3.8地震影响系数曲线a 一地震影响系数;a max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结构自振周期;Tg特征周期;Y 一衰减

14、指数;一直线下降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一阻尼调整系数2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分段情况与本条第1款相同,但其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 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2定:邛=0.9 +式中:Y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阻尼比。2)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4.3.8-2)式中: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小于O时应取0。3) 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4.3.8-2)10.05 。 2 - + 0.08 +1.6。式中:阻尼调整系数,当琅小于0.55时,应取0.55。4.3.9莱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时,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应按下 列规定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1,结构第J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F =以.丫 X G (4.3.9-1)& GY = - (i = 1,2,.,n; j = 1,2,.,m)(4.3.9-2)&2G j i i=1式中:G i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4.3.6条的规定确定;Fi第j振型i层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a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3.7、4.3.8 条确定;X j振型i层的水平相对位移;Yjij振型的参与系数;n结构计算总层数,小塔楼宜每层作为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