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检查名词解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303742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检查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般检查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般检查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般检查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般检查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检查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检查名词解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般检查名词解释1生命征(vital sign);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2. 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3. 嗜睡(somnolence);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能配合体格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4. 意识模糊(confusion);是一种较嗜睡更重的意识障碍。患者虽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周围事物的刺激判断能力下降,出现定向力障碍,常伴有错觉和幻觉,思维不连贯。5. 昏睡(stupor);是一种较严重的意识障碍。须强烈

2、刺激方能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回答问题含糊不清或答非所问,昏睡时随意运动明显减少或消失,但生理反射存在。6. 谵妄(delirium);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急性脑功能活动失调状态,其特点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伴有错觉和幻觉,烦躁不安,言语紊乱。可见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颠茄类药物中毒、肝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7. 被动体位(positive position);病人不能自己调整和变换肢体和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和意识丧失者8. 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病人被迫采取的某种体位,称强迫体位。9. 蹒珊步态(waddling gait)

3、;走路时左右摇摆如同鸭步,见于佝楼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等。10. 斑疹(maculae);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1. 丘疹(papules);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2. 斑丘疹(maculopapulae);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3. 玫瑰疹(roseolas);常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3mm)、圆形斑疹,压之退色。这是对伤寒和副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4. 荨麻疹

4、(urticaria);又称风团,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异性蛋白性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虫咬伤等。5. 瘀点(petechia);皮下出血斑点直径2mm者,称为瘀点。6. 紫癜(purpura);皮下出血斑点直径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7. 瘀斑(ecchymosis); 皮下出血斑点直径5mm者,称为瘀斑。8. 血肿;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者称为血肿。9. 蜘蛛痣(spider angioma);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血管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病,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10.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的大、小鱼际

5、及指腹处,皮肤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1. 水肿(edema);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2. Wirchow淋巴结;左侧锁骨上窝出现大而坚硬无压痛的淋巴结,应考虑胃癌或食管癌的转移所致。此处为胸导管进入颈静脉的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Wirchow淋巴结,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3. 体型(habitus);是身体各部发育的外观表现,包括骨骼肌肉的成长与脂肪分布状态等。4. 二尖瓣面容(mitral facies);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 满月面容(moon facies);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呈多血质表现,常

6、有座疮,唇可有小须。见于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6. 间歇性破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病人行走过程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软弱无力,而被迫停止行进,需小憩后方能继续走动。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7. 慌张步态(festinating gait)起步困难,起步后小步行走,双脚擦地,身体前倾,越走越快,有难以止步之势,双上肢缺乏摆动动作,见于震颤麻痹。基本检查法1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便的检查器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来了解和评估机

7、体健康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2. 检体诊断(physical diagnosis);通过体格检查提出的临床判断称为检体诊断。3. 视诊(inspection); 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4. 触诊(palpation); 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5.叩诊(percussion);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6. 听诊(auscultation) 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

8、法胸部检查1. Louis角,胸骨柄与胸骨体交接处向前突起而形成的夹角,即为胸骨角(sternal angle),又称Louis角。恰为胸骨与第2肋软骨连接处,为在前胸部计数肋骨顺序的标志。此处也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及上.下纵隔的交界部位。2. 锁骨中线(midclavicular line):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的垂直线,左右各一条。3. 腋前线(anterior axillary line):为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左右各一条。4. 腋后线(posterior axillary line):为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左

9、右各一条。 5. 肩胛线(scapular line):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左右各一条。6. 肩胛间区(interscapular region):为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7. 肩胛下角:肩胛骨的最下端称为肩胛下角。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此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8. 肋脊角(costospinal angle):由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称为肋脊角。此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9. 肋膈窦(sinus phrenicocostalis):胸膜腔内每侧的

10、肋胸膜与膈胸膜于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称为肋膈窦,约有两三个肋间高度。由于其位置低,当深吸气时也不能完全被扩张的肺所充满。 10. 皮下气肿: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subcutaneous emphysema)。以手按压可出现埝发感或握雪感。多由于肺、气管或胸膜受损后,气体由破损部位逸出,积存于皮下所致。偶见于局部产气杆菌感染。11. 桶状胸:桶状胸(barrel chest)为胸廓前后径增加,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桶状。肋骨的斜度变小,其与脊柱的夹角常大于45o。肋间隙增宽且饱满。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时改变不明显。见于严重肺气肿的患者,亦可发生于老年或矮胖体形

11、者。12. 佝偻病串珠:在前胸壁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肥大隆起,形成串珠状,称为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13. 漏斗胸:若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使胸廓呈漏斗状,谓之漏斗胸(funnel chest)。14. 鸡胸: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可凹陷,称为鸡胸( pigeon chest)。腹部检查1、肋脊角(costovertebral angle):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叩痛位置。2、 腹部膨隆(abdonminal bulge):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平面,外观呈凸起状。3、 蛙腹(fr

12、og belly):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称为蛙腹。4、 尖腹(apical belly):见于结核性腹膜炎大量腹水时,因同时有腹膜炎症,腹肌紧张,腹部常膨隆呈尖凸型,称为尖腹。5、 腹围:让患者排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即为腹围。6、 腹部凹陷(abdominal retraction):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的水平面。7、 舟状腹(scaphoid abdomen):仰卧时前腹壁明显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如舟状,见于恶病质的病人.8、 水母头(caput medusae):门脉高压症的

13、体征之一,于脐部可见到一簇曲张静脉向四周放射,形似水母头。9、 胃型或肠型(gastral or intestinal pattern):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10、 Grey-Turner征:左腰部皮肤呈蓝色,为血液自腹膜后间隙渗到侧腹壁的皮下所致,常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11、 Cullen征:脐周围或下腹壁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出血性胰腺炎。 12、 紫纹:是皮质醇增多症的常见征象,好发生于下腹部和臀部,以及股外侧和肩背部,由于糖皮质激素引起蛋白分解增强和被迅速沉积的皮下脂肪膨胀,以致紫纹处的真皮萎缩变薄,

14、上面覆盖一层薄薄表皮,而此时因皮下毛细血管网丰富,红细胞偏多,故条纹呈紫色。13、 腹外疝:腹腔内容物经腹壁或骨盆壁的间隙或薄弱部分向体表突出,形成腹外疝。14、 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由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15、 揉面感(dough kneading sensation):结核性腹膜炎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缓渐,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故导致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称揉面感或柔韧感,亦可见于癌性腹膜炎。16、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嵴连线中、外

15、13交界处,是阑尾病变的压痛点。1、 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2、 肝脏的扩张性搏动:医师用手掌放于肝脏上面(或用两手分放于肝脏的左右上面),如感到其开合样搏动称扩张性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而传导至肝脏产生。3、 肝颈静脉回流征:右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4、 肝区摩擦感:将右手的掌面轻贴于肝区

16、,让患者做腹式呼吸动作,正常时掌下无摩擦感,肝周围炎时,肝表面和邻近的腹膜可因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而变得粗糙,二者相互摩擦所产生的振动可用手触知,称肝区摩擦感。5、 肝震颤(liver thrill):检查时用浮沉触诊法,当手指压下时可感到一种微细的震动感,见于肝包虫病,由于包囊中的多数子囊浮动,撞击囊壁而形成震颤。6、 Murphy征: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不敢继续吸气)称Murphy征阳性,见于胆囊炎症。7、 Courvoisier征:又称为无痛性胆囊增大征,见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时,致使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Courvoisier征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