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成书与流传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300266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的成书与流传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诗经的成书与流传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诗经的成书与流传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诗经的成书与流传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诗经的成书与流传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的成书与流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的成书与流传(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的采集与诗经的成书与流传有关诗经的编集与成书诸问题,古今学者谈过很多看法。但由于这方面缺乏较直接的证据,间接的证据也不多,很多论著只是在依据材料的取舍上有所不同,或作了不同的解释而已,所以大家仍然在重复着一些老问题、老话题,或者在一些无谓的问题上争来争去,因而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的研究,似乎并无多大进展。多年前我曾有周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与论诗经的编集与雅诗的分为“小”、“大”两部分两文论此 周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中华文史论从总第55辑,#古籍1996年12月版;论诗经的编集与雅的分“小”、“大”两部分,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再依据其他材料,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加以观察,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所裨

2、益。一、 “采诗”说与人们的普遍误解汉书的艺文志和食货志中都说到上古的采诗制度。艺文志中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规牖户而知天下。”时何休在春秋公羊传注疏宣王十五年更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另外,有“轩车使者”、“遒人使者”、“遒轩之使”之说,出于歆与扬雄书与扬雄答书。与扬雄书云:诏问:三代、周、轩车使者

3、、逌(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 代语、僮谣、歌戏。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关于这些说法的可信程度,前人看法不一。主要疑问是:(一)、在两三千年前的奴隶社会中,会不会有这种制度?(二)、诗经中何以有的诸侯国和地区有诗,有的没有?有的多,有的少?关于第二点,孔颖达毛诗正义作过解释,但其看法对当时的政治有些理想化 毛诗正义诗普序周南召南谱孔颖达云:“巡守陈诗者,观其国之风俗,故采诗时,以为黜陟之渐。亦既僭号称王,不承天子威令,则不可黜陟,故不录其诗。又且小国政教狭隘,故夷其诗,轻蔑之而不得列于国风也。滕、邾、纪、莒,春秋时之小国,亦不录之,非独南方之小国也。其魏与曹桧,当时犹大

4、于邾、莒,故得录之。春秋时燕蔡之属国大而无诗者,薛综答韦昭云:或时不作诗,或有而不足录。”。我认为诗经中有的诸侯国没有诗,有的多,有的少,这会有各种原因如距王畿之远近(决定采诗之方便与否),同王室之关系(决定是否献诗或献诗之多少);也会有各种的偶然性(如存佚、编者的政治态度与好恶等),所以这不能成为否定春秋以前采诗、献诗制度的理由。关键在于第一点:两三千年以前会有那样组织严密、覆盖普遍的采诗制度吗?人们看问题时总是脱离不了今人的意识,总是以对今天社会的认识,去看古代社会。这就象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难免带上了一种预设的色彩。古代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以至于交通状况肯定没有今日的完备,可以说差得

5、很远,但当时人们的意识也没有今天的复杂。当时国家政治上的举措,在是权力核心区认识的转变;其意识方面的影响,主要在城邦之,至于鄙野农民,主要承当公田劳动与徭役赋贡之外,罕问其他。当时王朝并没有多少向下室达的政令,也并不是常常制定法律、修改法规,其很多举措是借助于长久形成的习俗、礼仪来完成的,王者多在于顺应习俗和加以引导而已。但那时候也没有假新闻,民间也不会有不合实际的虚声势的“遵命文学”。王公大人要娱乐,要听各种新歌甚至新的曲调。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讲,宫廷、贵族之家的乐师即使水平再高,也不是完全由自己编造可以应付得了的;实际上,所有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水平也正是在大量接触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得到

6、提高,取得成就的,而不是闭门造车状况下成长起来的。由于这个原因,乐师们必然要求下面有新的歌词,新的唱法提供给他们。因为这是关系到国君、卿、大夫的生活喜好的,从下属一些人看来,甚至比关乎国计民生的事还重要。所以,这条“献诗”的渠道,自然会形成的。文献中所说先时“制度”,也并不一定即如后代明文规定、立为章程的东西,有些不过是惯例,或礼俗,即如礼记一书中所记先时代很多“礼”,其实有不少并非是很死的规定,不过是礼俗、习惯作法而已,有的只是在个别场合实行的,或者是讲述者认为的理想的作法,未必周天子统治下各诸侯国皆如法实行。关于“献诗”,有的是为了天子或诸侯国乐师不断丰富演唱容的需要,个别是天子或诸侯国的

7、君王在治下某卿大夫处听到好的歌词、曲调, 因为喜爱而命自己的乐师研习之,甚至并其乐人一并要来,这都是可能之事。至于卿大夫因为讽谏的需要引述一些民间歌谣,这在当时也是正常的事,因为那个时候论述问题不一定有今日之细致的调查、作较全面的量化的说明或论证。当时“政”、“礼”、“俗”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尚无明确的界线。现在,最关键的便是第一个问题的第一道环节采诗制度是否可能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汉书、说文和何休春秋公羊传注中说法是不一样的。可以肯定的是:诗经国风中作品从地域来讲东至于齐,西至于,北至于今,南至于今,这么广阔地域上的作品要收集起来,编为一书,总要有一个集中的过程,有一种集中起来的方式

8、。何休的说法似乎太理想化。古代的乡邑未必如后代有专门管文化的官员,负责收集民歌之类,并层层上移,如今日的行文渠道一样。但何休所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大体是不错的。当然,人民也有欢乐的时候,也有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们以何休的这两句话来说明当时诗歌完全是出于歌者心,并无虚增、掩饰的成分,是对的,但也不能认为只有“男女有所怨恨”时才唱。因为这一点也关系对到古代采诗目的的认识。不能以为古代的采诗完全是出于“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班固、许慎之说虽然从对采诗制度的美化方面说,与后来的何休一样将采诗活动完全政治化了,但从对采诗制度存在形式的看法上,同歆、扬雄一致。从歆的行文看,此前古代文献中应有关

9、于采诗的记载。关于西周春秋时代民间歌谣的作者,除服徭役者外,当时的劳动者主要是农民。无论自由农民还是农奴,还是农业奴隶,他们的生活一年中有很强的节奏性。这从诗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豳风七月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农民无论男女,一年忙忙碌碌,基本上在田野劳作。没有一点空闲,直至年底,“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才“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算落了家。严冬之时冰天雪地,大多是守在家中而已。至开春之后,天气渐暧,大自然也透出一点春意,人们在河中洗浴也有可能,地里的活又尚未开始,于是,人们象过节一样欢会唱歌,借以抒发情绪,调整心理。男女青年更是借此短暂的时机,互相了解、交流思想,

10、建立感情。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贵族们的庆典活动,也是顺应了这种生产与生活的节奏。作云先生的诗经恋歌发微对此也有详细的论述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文学遗产增刊第五期,作家1957年第1版。不收入孙氏的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4月第1版。以此言之,汉书食货志中说的“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云云,并非完全向壁虚造。也就是说,在此时有人到各地去采集歌谣,应为可能之事。既然要采集歌谣,那么这些人就知道哪些是旧有的,哪些是新的,也应该精于音乐,熟悉诗歌,属于艺人一类。只是我们从汉书食货志所说“孟春之月,群居将散”等语分析,这些人活动在民间,初春各地有歌会

11、之时采集民歌,而农忙时间,也一样地参加劳动。诗经小雅大田中说:“彼有不获穉,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则即如何休所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也并不可能全都靠采诗以为生计,三千年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完善到比现在还好。所以,这些人也应该是双重身份;农民艺人。如果我们把这些人看作像现在的新闻记者一样那就错了,如果看作象新闻系统的通讯员一样,还差不多。前人认识的错误,也在这一点上。二、从“春官”风俗看古代的采诗诗制度现在就要谈一谈散布在民间收集民歌的这些半民间、半官方的下层“乐师”或曰民间艺人,是否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是僵死地理解文献中的记载,不去死抠字眼,而联系当

12、时社会状况,联系民俗方面的某些文化遗存来看,春秋以前有采诗的人,是可能的,不能完全否认歆、扬雄、班固等人的说法。同歆、扬雄、班固、许慎说的采诗者有些相近的,是直至近代、直至今天尚存在于陇南、陇东的“春官”。在陇南的西和县坦途关,礼县雷坝、王坝,成县鸡山下,历史上是出春官之地。庆阳也有些地方有,而以西和县坦途关的最为出名。西和县全县只有坦途关一个村出春官。他们每年腊月、正月要到全县城乡各处“说春”。村里旧俗说:谁家有男子而不出去说春,对家中不利。春官为成人男子,他们记的歌词多,口才好,唱腔好,能随机应变,出口成章。每年冬至前后外出 “说春”,送“春官贴”(即二十四节气表,上面还绘着一个人,骑着一

13、头牛),到立春前后完毕。这个时间正是农闲,人们准备过年,以与欢庆春节、走亲访友的时期,也是各行各业的人最高兴的时期。说春的一般是两人一路,也有一人单独走的。一般抱着一个木雕的小青牛,上面缠着五彩丝线,叫“春牛”;肩上搭一个搭裢,里面装有“春官贴”与外出日用之物。手里拿着唱春时的敲击乐器木梆简板或竹板。有的还拿一个鞭杆(用以护身和上山接力的棍)。到人家后,将所带春牛置于桌上,给主人家放一“春官贴”,然后唱。唱的容根据主人家的具体情况而定,多为祝贺庄稼丰收,六畜兴旺、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与老少平安的词,如二十四节气歌、新春喜等;还有专门在城镇各业门前唱的铺子春、木匠春、铁匠春、生意春、店子春、裁缝春

14、、药王春、染房春、漆工春等。另外也有些属于劝世与教育的歌如二十四孝、劝世春、女儿春、懒人歌等有一首劝世的歌中说:“有了钱,有了田,为富不仁讨人嫌。众人口里有毒哩,口碑好路宽宽;为人良心要揣端,吃哩睡哩才安然;为人良心揣不端,句到阴曹苦无边。”如有一首女儿春中说:“一学剪,二学载,三学绣花四做鞋。五学厨中巧做饭,六学礼仪把客待。七学行孝敬长辈,入学诗书有文才。九学性柔不轻狂,十学不生是非嘴儿乖。又一首中说:“在家全靠你爹娘,婆家全靠心眼亮;迟点睡,早点起,梳洗好了快出房。扫地你把水洒上,离地之尺有佛像。恐怕大人不怪罪,罪孽都在娃身上。担水不要水担响,惊动四海水龙王。水担绳绳不降罪,罪孽都在娃身上

15、。架火不要对面坐,恐怕冲了灶君王。阿家阿公不怪罪,罪孽都在娃身上。擀面不要多说话,涎水溅在面叶上。涎水溅在面叶上,先后(妯娌)小姑嫌你脏。炒菜你把调料放,记住不要用口尝。一口两口吃不饱,偷吃的名声也难当。洗锅莫要碗碟响,阿家骂你少教养。锅水不要随外泼,喂猪喂狗省理应当。出灰莫要满天扬,缓缓倒在粪堆上。七十二行农为先,上到地里多打粮。”参华杰采花谣陇上采风录,甘肃省群众艺术馆主编,2003年5月印行。有一首春官歌中说:春官肚子是个宝葫芦,要哈有哈样样有。唱它十天半个月,才唱了葫芦一个小口口。走到任何一家,都是见景生情,出口成章,唱得又贴切又生动,而且总是含着鼓励的意思,春意盎然。这容风格同春秋之时“诗教”所主的差不多。他们所唱大多为传统的词,往往根据眼前景况临时加以修改、组合,也临时编词。这同“帕利劳德理论”所揭示民歌形成、演变的规律一致 美国学者王靖献的鼓钟口头词组诗诗经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出版)即是用“帕利劳德理论”研究诗经之作,(美国加州大学出版)。我这里主要要说的是春官的习俗与有关“制度”。这些春官虽然大部分时间中是农民,但在整个说春活动的准备阶段、进行当中和完毕之后都有一套制度,这对我们认识先时代的“采诗之官”、“行人”、“遒人”会有一定的作用的。出村官的村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