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2972472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多元化演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是英国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世界各地的文学、戏剧爱好者组织了大量纪念莎翁的文学活动,莎翁的诸多戏剧在各地轮番演出。这股文学与戏剧的热潮同时席卷中国大地。英国文化协会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了以“永恒的莎士比亚”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作为对莎翁文学成就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致敬,以期让更多的中国读者走近并了解这位世界文坛巨擘。在莎士比亚的众多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曾在美国、英国、波兰、土耳其等国家多次上演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戏剧海报所呈现的艺术样式也可以算是“一千个戏剧理念,就有一千种海报形式”戏剧海报是我们重新认识文本的

2、一个重要方式,它是空间、色彩以及能够带给我们视觉冲击的图像之间的排列组合,甚至还会与文本产生互动。设计者们通过海报来实现从文本叙事到视觉叙事的转变,而在叙事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设计者对经典文本的独特解读,文字背后深层意义的就会随之推与父王的魂灵而1890年的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侧重也发生相应的“倾斜”。因此,对戏剧海报图像、挖掘,也是我们解读哈姆雷特的重要途径。作为莎翁剧作中最经典的戏剧,哈姆雷特每在一个国家被重新演绎一次,出一张全新风格的戏剧海报英国(1884):以连环画的方式展示戏剧中的多个场景英国(1890):以莎剧演员曼特尔为中心在这两幅哈姆雷特海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是以人物

3、、场景为表现中心,以写实的方式来呈现的。1884年的海报用连环画式的方式将哈姆雷特在沉思、见面、观看“戏中戏”以及刺杀叔父克劳狄斯等戏剧中多个著名场景呈现出来。海报整体构图是以眉头紧锁、凝视远方的哈姆雷特为中心。这个阶段的海报多以人物和场景为着眼点,意在凸显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精神和气质。在剧本中,莎翁曾借奥菲利娅之口说道:“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这是莎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士比亚赋予哈姆雷特最高的赞美因为他拥有人所具有的美好品质。这两幅海报抓住了戏剧的核心和精髓,将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选择、维护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传

4、递给观众。英国(1894):身着黑衣的男子手捧骷髅英国(1894):身着黑衣的男子手捧人头1894年的这两张海报为我们呈现的是穿着黑衣的男子手捧骷髅(人头),陷入深深的哀思无法自拔的画面。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场中,丧父不久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刚一上场便身着黑衣,以尽为子之孝道。表面观之,这两幅海报所展示的都是哈姆雷特捧着自己父王的头骨悼念、哀思,但是哈姆雷特曾对自己的母亲说:“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而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哈姆雷特将自己“郁结的心事”即灼烧的复仇之心掩藏在外套之下(这里头骨的意指也可能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而其冷峻的审视又将自己

5、急切的复仇心理表现出来。从这两幅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哈姆雷特那种想要隐藏却又难以平复的矛盾心理。他审视头骨的同时,也是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在这条复仇之路上,哈姆雷特似乎一直在思考。他在戏剧的第一幕就已经知道杀害父王的是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但是他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他在鬼魂消失之后便怀疑它的真实性;当得知克劳狄斯正为自己的罪恶忏悔时,他在最适宜的时机却放下了正义之剑。戏剧的延宕性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性格上复仇的过程中,这个总是在思考的丹麦王子不断审问着自己关于生死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本质南斯拉夫(克罗地亚(1971):两具(正、反)标示骨头数量的人体骨骼图1981):一个左

6、手拿着骷髅、右手持剑的怪物,旁边是正在滴血的心脏、高抬的双脚以及从怪物腹部涌出的肠子和内脏随着时代的发展,哈姆雷特的戏剧海报已经逐渐脱离了19世纪时以情节和人物作为海报主体的表现方式,而开始追求象征元素的混搭。同时,海报传递给我们的视觉语言已不再是故事情节的简单表象,而融入了更多的抽象符号来表现其中的哲学思考。整体观之,这两幅以人体骨骼、血肉为中心元素,带有阴森恐怖色彩的海报所要呈现的都是人的“内在”:南斯拉夫的海报以人体骨骼为画面中心,克罗地亚的海报则以人的内脏器官为中心。相对于前两个阶段以表现人物的“外在”为构图中心的设计,这个阶段的设计旨在突出人对自身认识和思考“由外而内”的转变。由于文

7、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开始思考自身,思考自己与世界、命运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站在认识论的角度来审视哈姆雷特,那么这部戏剧本身就是一个对人进行研究的哲学命题。哈姆雷特回到丹麦伊始,便发现“世道已经支离破碎,可恨的敌意/我竟生来以整乾坤”。他带着反抗命运、扭转时局的主宰者精神,呼唤时代的正义。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摒弃了书本中关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的认知,而去探寻人的本质:造化玩弄的愚人乞丐的实体泥土塑成的生命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尸骨的虚无和灵魂的永恒。他将对今生与来世、生存还是毁灭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贯穿在对自身及他人的认识中。美国(198

8、9):骷髅表现一喜一悲的小丑面具荷兰(2012):骷髅戴着象征小丑的“红鼻头”这两张海报的主体都是骷髅,与骷髅搭配的分别是代表小丑形象的面具和“红鼻头”。在莎翁的剧作中,小丑形象向来为他所钟爱。虽然这些小丑多是粗俗可笑之人,但莎翁却往往将一些严肃的哲理论断以及对生命深度思考的台词交给他们,并试图用小丑滑稽荒诞的性格和言语来消解严肃与沉重的主题氛围。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中,充当掘墓人的两个小丑,一边唱着歌一边掷掉挖出来的骷髅。这个场景给躲在暗处的哈姆雷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说:“(这些骷髅)现在却让蛆虫伴寝,他的下巴也掉了,一柄工役的锄头可以在他头上敲来敲去。从这种变化上,我们大可看透生命的无

9、常。难道这些枯骨生前受了那么多的教养,死后却只好给人家当木块一般抛着玩吗?”每个人的肉体都将腐烂在泥土里,纵使是亚历山大和凯撒最终也会沦为一摊烂泥,被人用来塞啤酒桶的口。哈姆雷特在墓园感受到生命最为真实的荒凉和虚无,他看不到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巴赫金曾在骗子、小丑、傻瓜在小说中的功用中写道:“他们有着独具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做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任何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戏剧中的小丑们总是以一种处世之外的态度来言说。他们敢怒敢言,他们不必在乎伦理道德,他们可以用下流粗俗的言语批判社会和虚伪的人生,只因为他们是小

10、丑。在这组哈姆雷特的海报中,骷髅与小丑“一庄一谐”,小丑消解了骷髅的阴森与庄严,而骷髅增加了小丑的滑稽性,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美国口2009):以“hamlet”为中心,周围是大量关于剧目信息的拼贴文字巴勒斯坦(2009):以“hamlet”为中心,辅以双语剧目信息在这两幅海报中,已无法看到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图形,它给我们呈现的是经过碎片式拼贴、以文字的堆砌或变形加工所构成的图像,具有后现代色彩,突出了哈姆雷特内核的深刻性与多元性,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最后虽杀死了克劳狄斯,但他也同时失去了母亲、朋友和爱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那么,以这一结局收场的复仇,它本

11、来的意义又在哪里?戏剧尾声,哈姆雷特嘱托霍拉旭让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来做丹麦的新王,而这位本就伺机为父报仇攻打丹麦的挪威王子,反而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王位。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与其“复仇”不如“无为”?那么哈姆雷特的这场复仇又是否沦为了荒诞的闹剧?这种对哈姆雷特的后现代解读,使其海报也明显具有碎片化的后现代色彩,设计中多以简洁明晰的剧目信息传达为主,并不强加图形意象去引导观众对戏剧的解读。纵观哈姆雷特戏剧海报的“语言”,它经历了由“情节人物展现图形意象叠加文字变形拼贴”几个阶段的设计重心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作为戏剧文本的哈姆雷特在被解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倾斜”从单一的剧情及对人物性格、命运的解读,到哈趋于多元化的哲学意味的思考,给观众以更自由的领悟与解读空间,这当然是来自莎翁的姆雷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