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2940271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可编辑文化苦旅心得体会1000字文化苦旅心得1000字精选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砰砰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很深奥,反复看几遍也不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秋雨先生的书会让你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着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

2、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机密。而余秋雨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用他的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着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存到如今。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决,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表达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势力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

3、么都毫不爱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假如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老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继续往下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我想,假如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

4、座藏书楼,世世代代。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真是个好方法,我也非常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索:假如把这件事发生在今天,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不过,奇迹般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承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假如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成功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

5、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文化苦旅读后心得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类的内心意识。一个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国,用良知书写了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态,心之所在,处处是花开。文章的开篇道士塔,它以一个小人物出卖自己的良知,反映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敦煌,本该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它最后却是中华之伤。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而这个国家的主人,放纵文化的流失才是万恶之根。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曾听人说起,国外的书非常昂贵,课本的价格也不低。许多留学生都会提早在网上买好二手课本

6、,即便如此,用完之后还会在网上寻找下一个买主。国外对于书籍的重视,可见一斑。也许人的良知会被浮华所扰,但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静看世俗纷扰。它就是白发苏州。作者以凄美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将清闲婉约的江南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幼时背诵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们铺了一道历史的画卷。苏州是娴静的。它像一位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吴侬软语,做不了大文章,却可以与你小憩在郁郁葱葱的园林。然而历史待它不公,成王败寇,一夜之间,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苏州可不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千百年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

7、心。而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却是直接将笔触指向了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描绘天一阁: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可能许多人都不理解范钦,但是假如没有这个二十七岁进士的明代嘉靖年间人,自明至清的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上哪找一个归宿呢?天下不乏爱书者,可是他们所钟爱的书,有的葬身火海有的走私海外,眼就成了过眼云烟,徒留一声叹惋。一个人的努力让人感动,而信客,这个古往今来卑微又特殊的职业,诠释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奉献。信客的一行行脚印穿行于山川之间,传送着人们的殷殷牵挂与问候。他们用质朴与高尚的职业操守实现着自己的

8、人生价值,用无悔与无私表达着一片热诚。他们长逝于故土,安静地回归于本性。人生就是如此,逃不过掩埋于土的,但只要充实也已然无悔了。总览全书,作者的文字无不在呼唤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这辛苦跋涉的游历,蕴含着太多历史的厚重。我们蒙尘的心,需要一声呐喊:良知何在?心灵的旅程不会完毕,将来的路还很长。黄沙漫天,旌旗猎猎,长河落日,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踏上一次文化苦旅。也可能在很多年后,我们浮沉在忙繁忙碌的生活中,许久未读此书,当日的感动已随着青春逝去而褪色。但是,请一定记得有那样一本书,感动过你,你忠于自己的良知。读后得出的心得体会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言论对该书及作

9、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仁慈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入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屡次都写到了坟,并在表达中屡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妙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

10、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秋雨先生说:假如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沉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成功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带着

11、着我在历史长河中遨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表达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谬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成心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慨,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那么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