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291763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日本人从何而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日本人从何而来 关于日本人来源问题其实至今还尚无“定论”,中国研究日本古代史的学者为数不多,但基本上都认为日本人即东亚人,日本学者关于自身来源的探讨可谓海阔天空,包罗万象。这里笔者主要介绍在日本学术界较有影响的“二重构造说”.自公元前3世纪“徐福东渡”开始,或因战乱,或因为异族统治,或因政治原因,东亚民族展开了历时千年的日本大迁徙,日本历史从此迎来了文明开化的新时代,东亚渡来人是日本历史的早期恩人。一、二重构造模式(一)日本列岛的变迁地质研究资料表明,日本列岛是经过漫长地质运动而形成的.现今的日本一带,原是一片无际的汪洋,并无陆地,约从60万年前地球经历剧烈的“造山运动”后,日本一带的

2、海底徐徐隆起,逐渐出现了陆地。从大量的动植物遗迹可知,当时的日本是亚洲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中的孤状骨架,骨架的南北两端均有断断续续的“陆桥”与亚洲大陆相连,而日本海则是为孤状骨架和亚洲大陆之间所环抱的一个内湖。(二)大陆动物与原始人类大迁徙 -“原日本人(绳纹人)”的形成1、植物茂盛:一般认为,自200万年前开始至约1万年前止,地球处于冰川时代,冰川时代又可分为气候严寒的冰期与气候较暖的间冰期,冰期与间冰期反复交替,由于日本地靠海洋暖流,因此即使是在冰期,低地地带也是植物茂盛,绿林丛生。如此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亚洲大陆动物以及远古人类大迁徙的动因。2、东亚动物与人的迁徙:据考古发掘表明,日本列岛与亚洲

3、大陆的陆脊椎动物化石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特征。因此学者们推测,在距今0万至1万年前的冰川时代,亚洲大陆动物分别从南方、北方经“陆桥”来到日本.如考古发掘出了来自南方的各种象,以及来自北方的虎、犀牛、鹿、鼹鼠、獾、狸、蒙古马、野驴、野牛等各种动物化石。同时,这些动物也是当时大陆远古人类追捕的对象,因此随着动物群的迁徙,大陆远古人类也在追逐动物中进入日本,成为现代日本人的“母体”。3、旧石器遗迹:据日本学者森浩一图说日本的古代2木土石的文化统计,日本列岛的旧石器遗存至今总数已达约000处 ,迄今为止,日本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化石人,绝大多数属于距今35000年前以后的化石人.日本学者根据出土地点给

4、这些化石人命名,目前已知的有明石人、牛川人、葛生人、三日人、浜北人、圣岳人、夜见滨人、宫古岛人、帝释观堂人、港川人等。冲绳县的港川人骨最为完整,为距今1000年化石人。据港川人复原像推测:男性身高153米,女性身高143米,身体特征与现代人相差无几。、“陆桥”断开:在距今1万年前,由于地球转暖,冰雪融化,海面上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宗谷海峡相继出现,从而使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陆桥”最终断开,从而形成今天孤状的日本列岛。日本由此进入与世隔绝的新石器时代绳纹时代,其因出土的陶器上饰有草绳样的花纹而得名。5、虽绳纹人塑造出粗陶、陶俑、陶兽、陶版的高度的手工艺而令世人赞叹,但绳纹时代总体上处于未开

5、化的蒙昧时期,其经济生活主要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主。公元前3世纪东亚渡来人大举东迁,为日本列岛带来了农业及金属工具,方使日本列岛从蒙昧进入文明开化的新时代。(1)绳纹陶器:在摄氏6080度低温下烧制。()弥生陶器:摄氏800度以下烧制,坚硬度不够,且有透水性.()5世纪大陆须惠器:摄氏100000高温下烧制,坚硬、无透水性,且灰釉流淌。(三)绳纹人的来源:1、一般学者认为,日本出现人类至少在3万年前,至今具有较为完整人骨和可信的仅有18000年前的港川人。中国的吴新智先生认为,港川人与中国南方的柳江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与中国北方山顶洞人更为接近,因此推测港川人可能来源于中国南方而不是中国北方或

6、东南亚地区。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港川人和柳江人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有着共同的祖先,原蒙古人种的柳江型分支向日本列岛东部扩散,产生港川人和之后的绳纹人。绳纹人与中国南方邻居共享着头骨和文化特征。2、通过对人骨化石研究表明,绳纹人脸型短,颧骨高,胴长腿短,体形矮,属于南亚人种,尤其接近港川人和柳江人。据日本人类学家埴原和郎博士推测,绳纹时代早期的日本人口约2000左右,旧石器人当在四位数范围内,比起旧石器时代的数千人,有了成倍的增长。综上所述,在距今3万至万年前,从中国华南等地迁徙而至的南蒙古人种成为日本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四)弥生人的来源:1、据弥生时代考古发现,大约公元前3世纪,一批脸型长

7、、身材高大的人群突然出现在日本北九州和本州西部大部分地区,并不断向东扩散,与绳纹人发生混血,逐渐演变为现代日本人。并且这些来自东亚的“渡来人”人数之多,与绳纹人混血的深度与广度,均超乎一般人的想像。2、日本人类学家埴原和郎(192-)对弥生人混血率进行过别开生面的测算,他将弥生人身高的变化视作遗传因子的量化表现,测出土井浜人混血率为1比125,三津人的混血率为:08,如果埴原和郎的混血率测算无误的话,那麽弥生时代移民人数与绳纹人的比例接近:1,由此断定这是第一代混血儿。3、这些大陆移民同时也将稻作农业和青铜器技术带入日本列岛,从而引起日本列岛翻天覆地的巨变,经过高度混血的弥生人成为今日大和民族

8、的主体,占日本总人口98%。而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和南部的冲绳人(明治前称琉球人)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绳纹时代原住民的体质特征和文化要素。4、弥生时代身材明显高于绳纹人的大陆渡来人究竟源自何处?中日两国学者目光聚焦于两处:一处为中国华北地区,黄河流域青铜器时代的某一部分人群头骨非测量特征的调查也支持此说.他们在不同时间层次上,或直接渡海或经朝鲜半岛,最终在日本的西部登陆,尤其可能是北九州至山口地区。5、日本学者埴原和郎认为,朝鲜西南部是“弥生文化的故乡”,其根据是中国的农耕文化伴有食用家禽及牛马,而朝鲜西南部和日本西部的农耕文化中,均未发现食用家禽及牛马。佐原真甚至断言:“如果了解日本最初的农耕文

9、化,那麽这种文化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事实”。公元前23年秦灭楚,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苛政,是造成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大迁徙的直接动因,他们或直接东渡,或暂停留于朝鲜南部后东渡日本.6、另一处为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王勇、毛昭晰、王心喜等学者认为,绳纹与弥生之交,正值中国的春秋战国至秦初,均造成江南人口大规模迁徙,此时拥有大型海船的吴越人由海路出逃,携带稻种及农耕技术抵达日本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水稻传播的始发站在江南.并最终得出结论:“公元前3世纪前后大举东渡的移民集团,很可能是江南的东海外越,他们不服秦朝统治,拥有强大的船队,既有避乱迁徙的动机,又有集团越海的能力。他们将渔业、

10、技术(水稻)、青铜武器、航海知识带到日本,而这正是弥生文化的精华所在”。7、结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亚洲大陆古蒙古人种经“陆桥”抵日,形成上述“原日本人(绳纹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日本著名人类学家埴原和郎博士根据旧石器时代到现代人类学研究资料,概括出日本人起源的二重构造模式:一是从绳纹人到现代的阿伊努人、琉球人;二是弥生人到现代大和人。至今埴原和郎的二重构造模式在学术界仍颇具影响力。 二重构造模式(埴原和郎、梅原猛、08年日政府公开承认阿伊努为原住民):绳纹人-现代阿伊努人、琉球人(或称冲绳人)绳纹人 + 东亚渡来人(或称东亚移民)-现代大和人二、东亚

11、民族的日本大迁徙 从徐福东渡开始,绵延数世纪,由于战争、政治等各种原因,东亚民族大举进入日本列岛,形成古代四次移民高潮。“移民四次高潮说”是由日本学者上田正昭提出来的。他认为 (1)第一次移民高潮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末;(2)第二次移民高潮为世纪前后的古坟时代;()第三次移民高潮为、6世纪之交;(4)第四次移民高潮为7世纪后半叶的飞鸟时代。据埴原和郎先生推算,从弥生时代以后历时千年,迁徙至日本的移民总数多达100万人,这对于古坟时代仅300万人的日本来说,移民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世纪成书的新撰姓氏录统计,居民在畿内的1182氏族中,汉人为17氏,百济12氏、高句丽4氏、新罗19氏、任那9氏

12、,大陆移民和朝鲜半岛计374氏,约占总数的3。由此可见,日本原住民绳纹人与大陆移民的比例大约为3:,移民的数目及规模是相当庞大的。(一) 从徐福东渡说起1、始皇寻长生不老药:若说日本列岛最初的渡来人,还得从徐福东渡说起。据史料记载,第五次东巡中的中国始皇帝秦始皇感到体力衰竭,在拥有巨财之外,开始为日益衰老而焦虑.自公元前19年以来,为求长生不老药,已花费了巨财,恰此时,齐人贵族、方士徐福自告奋勇,上奏始皇,表示要代为其求“长生不老药.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于是遣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然九年后,徐福无获而还.徐福恐遭谴责,谎称:“汝秦王之礼

13、薄,得观而不得取”,若“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始皇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2、寻药之名,移民之实:此后历史学家们纷纷就徐福东渡的目的,进行种种分析与猜测。从装备来看,徐福集团备有充足的粮食、粮种及百工。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海上之道一书中分析,徐福集团若真想采了仙药返还,无须带这麽多东西.据其所带之物推测,他们像是有备而去的海外移民,或称之为“海外开发新大陆集团”。年代自日本返回大陆的徐逸樵先生认为,徐福的两次东渡是为逃避秦始皇的苛政及惩罚,但为掩人耳目,又不得不讲些“动听之语,投始皇所好,以求仙药为名,而行有目的、有计划地

14、向海外移民之实。再看史记中一再用到“伪“诈”之语,此为后人寻找徐福东渡的真意埋下了伏笔。3、为避秦之“苛政:有学者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认为,徐福东渡的目的是为避秦之“苛政。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男子病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纺织不足于盖形,恬筑长城,死者不可胜数,流血顷亩,欲为乱者十家有五”。就当时社会背景而论,可谓上至文人术士,下至平民百姓,几无活路可寻.徐福欲在黑暗时代某得一生路,不得不诈称寻长生不老药,或许徐福第一次出航目的尚不明确,然而第二次则显而易见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带有移民倾向的海外开发集团。、徐福东渡的可靠性:从有关中国史料记载看,自史记至三国志,期间有

15、四部史书均记载此事。甚至李白古风诗中,也有“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等有关徐福的诗句.白居易诗中也有“海漫漫,风浩浩,烟水茫茫无觅处,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0女舟中老”之句。日本国内最早公开记载徐福之事的是北自亲房的神皇正统记(13年).此外,1世纪太平记也叙及此事,曰:“乘龙头之船,求蓬莱之岛。而中世纪日僧中津绝海的应制赋三山中也有“熊野峰前徐福祠之句.7世纪新井白石(6515)也记载了徐福的“熊野传说”。5、现代中日徐福研究:1924年生于日本的华裔小说家陈舜臣在小说十八略(972年)及中国的历史(1986年)中均叙及徐福之事.1906年曾赴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任教于复旦大学,949年迁居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的卫挺生(8177)甚至提出“徐福乃神武天皇”之说。他在徐福建国考中以“皇室三神器均秦之物”,神武也设立了中国那样的郡县制等等为例,以说明之.在日本各地关于徐福有着种种传说,而对此调查最为详尽的乃台湾的彭双松(1926 ),他本来是在日本各地进行科学考察,意外却发现许多徐福遗迹和传说,从而引起他极大兴趣,此后他多次自费赴日展开全面调查,写成徐福即神武天皇一书,他调查出传说地32个,传说56个。上世纪8年代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罗其湘教授在江苏考察中,意外发现了徐福故乡江苏赣榆金山乡,此消息在光明日报(98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