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外文化融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916195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外文化融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中外文化融合居住建筑上海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化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 色。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把上海看成是研究中国近代的一把“钥匙”,因为它 构成了中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史中为最重要是也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甚至,换句话说,没有上海,中国的近代建筑也不会那么丰富。那么说到上海的居住建筑,尤其是说到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我们首先 想到的是大约就是上海的“石库门”了。1 8 6 0年后,太平军向上海推 进,苏南、浙西的大批难民流入租界避难。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租 界当局动员发展商尽快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 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又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

2、的排联样式。 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气派的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宅的“门” 上大做文章,将大门漆上墨色油漆,上缀一对铜制门环,以显不可侵犯之 势;门框采用厚实的花岗石,既坚固、又显身份,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 格深得上海人青睐,就是我们所说的“石库门”了。这种建筑已保存不多只有南市区 的敦仁里 、棉阳里 和吉祥里 (建于 1900 年)(如图一 ) 等尚留存至今。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 布局样式,形成了所谓的“弄堂”。 里弄的平面导源于欧洲的联立式住宅, 而各个单元则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图一20 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新式石库门住宅。里弄规模增大,总弄与支

3、弄也 有了区分,建筑装饰开始出现西化倾向。各户入口处一般有半圆形或三角 形山花,上有西式砖雕或石雕,在砖券、柱头等部位也出现西式装饰。但 单元面积比老式石库门大为减少,一般多为单开间一长条布局,通风、日 照条件较差。如新闸路斯文里(原名新康里)、泰安路宝康里(已拆毁)等(如图二)。图二般上海人将老式石库门里弄和新式石库门里弄合称为老式里弄。20 年代后,上海开始出现新式里弄住宅。总弄、支弄有了明显区分,并 考虑到小汽车通行和回车的需要。石库门与石库门前的天井消失了,代之以矮院墙。外观已基本西化。早期多以简化了的古典线脚作装饰,后期则 越来越多地趋向现代派。如长乐路凡尔登花园(今长乐新村),其平

4、面、外形 均已与西方现代联立式住宅接近(如图三)。图三40年代后新式里弄开始转向花园里弄。这种住宅每户有庭院绿化,建筑标 准向花园洋房式小住宅靠近,外观已完全是欧式建筑,或为西班牙式平顶, 或为法式孟沙顶,或为现代平屋顶。后来又从花园式里弄脱胎出公寓式里 弄,其平面采用公寓式布局,各层有成套房间,但外形和花园式里弄基本 相同。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园与新康花园即为此时所建。所以,上海始终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它的历史注定了它中外多元文化互 相融合的城市特征。但是,一个城市会不会成为多元文化聚集地的关键所 在还是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海人称外国人叫“老外”,既透出一股 亲切感,又是一个相当宽泛的人文概念

5、。这个坊间的俚语很典型地反映了 上海居民对外国人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崇洋不媚外”。上 海开埠之后,民众对西方文化有一种情有独钟的认同。它可以是抽象的, 比较喜欢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羡慕工业文明的一些科技技艺等;也 可以是具体的,就是喜欢日常生活中的“舶来品”,如吃法式大餐、戴瑞 士名表。对西方生活方式的仰慕,由仰慕而吸收,拿来为我所用。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它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积极因素,具有开风气之先的积极意 义。所谓“媚外”,却是比较大的问题,它表现为奴颜婢膝,尽管也是伴 随崇洋而派生,但往往是从对西方文明的崇尚演化为对西方势力的恐惧, 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无论

6、从什么角度分析,媚外 都是不足取的。上海的居住环境就是这样在中外文化交融中产生的。对于上海这样的一 种建筑,就像是上海的“海派文化”一样,所以很多人称上海这类的建筑 为“海派建筑”。总结起来,“海派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多样性。对于上海的住宅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的就上面所说过的 石库门,但是并不止于此。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 别墅等等。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 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 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 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7、。二:包容性。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 风范。尤其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 点: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模式,但总体布局却 采用了西方联排式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 社会形势;有些石库门入口的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 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痕迹,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 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的空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可见,海 派建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三:创新性。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以看作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 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前端。19

8、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新 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化与 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又如,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人居住的 习惯,使用适宜,注重生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风格设计 上,并不一味沿用传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筑的理念,创造出 新的样式。在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今天,上海这座城市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海派” 特点。上海的现代文化充满活性,欣欣向上,乐于创新,敢于冒险,易于 吸纳新事物,因此现代上海在经济、科技和文教诸方面都走在全国城市的 前列。上海的现代建筑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述。因此,首先是要发扬光大,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顺

9、应时代发展 需求,发扬海派文化的精神,坚持海派建筑的特点,注重建筑的人性化与适用性相结合。在居住环境的建造过程中,延续上海建筑的风格,在继承传 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当今世界新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让中外文化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充满活性的环境中交融,相互促进。其次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中外文化融合下的建筑的特色,延续城市的文 脉,保持城市的个性,挖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城市街道区域。因为历史是无法再生的,再精致的复制品也都是赝品。所以,上海建筑要保 持、维护、局部发展这些建筑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外延。在多元化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所要注意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首 先,有文化的建筑才是有灵魂的,才能

10、为历史所接受,才能作为文化精品 流传后世。现代居住文化既不是对西方居住文化的盲目排斥,也不是对中 国居住文化的全盘否定。前者不符合海派文化中“海纳百川,崇尚西方文 明”的特征,在此理念指导下生产的住宅是落伍的、脱离潮流的;后者则 是彻底颠覆了居住文化,因为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否定了这一点,居住文 化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根基,再漂亮的房子不过是一堆垃圾,它对人们 总是冰冷的、隔膜的、陌生的。其次,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人、自然和 社会的和谐统一,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 谐的基础之上,融入人文因素,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 造理想居住社区的重要参数,从而使居住和生活在其间的人,能够体会到 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