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光谱规律的发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291465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光谱规律的发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氢光谱规律的发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氢光谱规律的发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氢光谱规律的发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氢光谱规律的发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光谱规律的发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15 年,图5.2夫琅和费观测到的太阳 光谱天文学家夫琅和费发19世纪中叶,人们认识到光来 自原子内部,有一定规律,用棱镜或光 栅可以把光的不同成分展现成光谱。不 同物质的光谱有不同的特征,表明原子 内部的信息。于是光谱学就成了探索原 子奥秘的前沿阵地。图5.1夫琅和费(左2)正在展 Q 1666年牛顿的色散头验疋光示他的光谱仪谱学最早的开端,光谱就是一种色散现 象。;1800年,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里特发现紫外线。1802年,沃拉斯顿观察到太阳光谱中间有许多黑线,这实际上是吸收光谱,沃拉斯顿误以为是颜色的分界线。表了自己编绘的太阳光谱图(如图 5.2),对其中一些谱线标以A、B

2、、CH等字母, 后来就把这些线称为A线、B线 H线。 这就是特征谱线的最早认识。夫琅和费 还发明了光栅。1859年,基尔霍夫和本生制成 了第一台棱镜光谱仪(图5.3),开始用 光谱方法分析物质的组成。他们认识到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光谱线,从光谱 线可以鉴定化学成分。用光谱方法,人图5.3基尔霍夫和本生最早的 们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微量化学元素。光谱仪【1868年,瑞典物理学家埃格斯特朗发表标准太阳谱图表,记录 有上千条光谱波长,数据精确到六位有效数字,均以10-1 o米为单位,为 了纪念他的功绩,10-1。米后来就命名为“埃”(A)。他的光谱数据当年被 认定为国际标准。埃格斯特朗最先从气体放电

3、的光谱中确定了氢的红线,即H,a证明它就是夫琅和费从太阳光谱中发现的C线, 后来,他又找到了氢的另外三根在可见 光范围内的谱线,h及h,精确地 测量了它们的波长(如表5T)。IT880年又有两位天文学家胡金斯和沃格尔成功地拍摄了恒星的光谱,图5.4氢的巴耳末谱系 发现氢的这几根光谱还可以扩展到紫外 区,组成一阶梯形光谱系。(如图5.4)表5-1氢的可见光谱波长谱线波长(X 10-10米)H6562.10b4860.74H4340.1Hg4101.1至此,物理学家致力于寻找光谱的规律,并对光谱的成因,即图5.5巴耳末光谱与物质的关系作出理论解释。巴耳末 J.J.Balmer1825-1898巴耳

4、末原来是瑞士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1825年5月1日生于洛桑。 中学时代在巴塞尔度过,后曾在卡尔斯鲁厄和柏林两地攻读数学。 1849年在巴塞尔以关于摆线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859-1897年一直在巴塞尔女子中学任教。1865-1890年兼任巴塞尔大学讲师。1898年3月12日在巴塞尔逝世。(芦现的过程)当时的物理学家习惯于用力学方法来处理问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光谱规律的研究上首先打开突破口的不是物理 学家,而是瑞士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J.J.Balmer)。巴耳末擅长投 影几何,对建筑结构、透射图形、几何素描有浓厚兴趣。他在这方面的特 长使他取得了物理学家

5、没有想到的结果。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从几何图 形上领悟到谱线波长有迫近某一极值的趋势,就像建筑结构那样,由近而 远,逐渐缩小。他又从几何关系找到谱线波长之间遵循毕达哥拉斯定理(即 勾股定理),经过反复试算,找到一个共同因子b,列出一个公式,氢光谱 的波长: 其中m、n均为正整数,b=3645.6X 10-7毫米。用这个公式反推氢光谱的波 长,与埃格斯特朗的测量结果,相差不超过波长的1 / 40000。该公式于1884 年发表。置 一位中学数学教师,竟然解决了许多物理学家大伤脑筋的难题,打开了光谱奥秘的大门,他的诀窍也许就在于他不是物理学家,不受传统 观念的约束,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吧!匚冈科学史

6、的影晦巴耳末公式的建立,为光谱系的整理工作提供了范例,因为氢光谱是最简 单、最典型的一种。从此,光谱学形成了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为进一步了解 原子的特性准备了丰富资料。1890 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Johannes Robert Rydberg, 1854-1919) 列举了大量光谱数据,对光谱规律作出总结。后来,里德伯和舒斯特独立地发现 里德伯一舒斯特定律,1908年,里兹(W.Ritz, 1878-1909)提出组合原理,使 光谱研究由光谱线转向光谱项。但单凭光谱现象的知识还不足以建立原子理论,还不足以揭示物质内部构 造的规律性,因此,不能解释光谱的成因。只有等到量子理论的出现和原子核的 发现,三条途径汇合到一起,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正是在这些基础上于1913年成功地提出了氢原子模型理论。光谱二卢越福蛍子理论玻尔简略表示;图56玻尔理论的渊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