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2895372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 摘要: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对自由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偶然性等进行了讨论。在小说中,时间是非线性的,不断分岔、交叉、循环,因而各种可能性所产生的各种结局是同时并存的,但其存在又要经过偶然性的选择。这些观念与存在主义否认客观世界发生开展的逻辑性,以及肯定人的主观自由和自由选择的主张具有相似之处。文章将从这几方面入手,对这篇小说中所表达出来的存在主义特征加以分析。关键词:?小径分岔的花园?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荒唐性偶然性一、引言从?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故事层面看,作者博尔赫斯似乎讲述了一个惊险的侦探故事:潜伏在英国的华裔德国间谍俞琛掌握了一项军事机密,但此

2、时他已被英国军官马登追捕。为将这一机密传给上司,俞琛决定去杀死一个叫阿尔贝的人。俞琛找到阿尔贝,在交谈中,他得知阿尔贝藏有曾祖父崔朋写的一本混乱的小说,通过围绕该书的讨论,两人了解到“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种时间观的谜面。马登在谜底揭开之时赶到,俞琛在被捕前杀了阿尔贝,最后留下一份供词讲述了这一切。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故事的大框架之中,作者博尔赫斯围绕时间展开表达,用“迷宫的意象承载他多维的、偶然的、非线性的/不断交叉分岔的,最终是无限的时间观,从而表现出他对牛顿绝对时间的质疑,以及对时间连续性的否认,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特征。然而在他的这部小说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许多与二战后的存在主义哲学的

3、相似之处,以下将对此展开讨论。二、存在的自由选择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他认为对于人来说,首先要存在着,然后再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即他肯定人的主观自由及自由选择。在小说中,由于时间是不断分岔、相互交叉的,因而在时间的分界点上就存在着多重可能性,面临这些可能性的人都将要作出选择。由于时间的分叉,故事的开展呈现出多重路径。博尔赫斯避开单线表达,在一个故事的表达中持续翻开缺口:从小说开始的史料记载转到俞琛的声明。在他的声明当中又将俞琛躲避追捕、完成任务的事件与崔朋造时间迷宫的故事,以及阿尔贝破解迷宫之谜的故事层层嵌套。博尔赫斯运用这样的手法,让不同的时间层相互交错,让每

4、一个分岔都孕育着新的叙事基因,让整个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分岔中任意穿梭,将多种不同时空中的“可能性连缀起来。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或者“可能“也许这类表示猜测、假设、选择的词,故事当中,在不同的“可能性被选择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结局。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来看,由于人存在于“境遇中时,作为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是无具体限定的,它有待充实和自由展开,且永远有待于人的主动选择,所以人在各种选择面前永远是自由的。萨特认为,人必须通过选择才能给自己带而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可以不断选择,这是保持着变化开展的可能性的唯一途径。在人们作出了某种选择之时,同时也排除了其他的选择,事情就是伴随着人的不断选择而

5、向前开展着,同时也由于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要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如此不断重复着。作为拥有选择权的人,在面对所有的选择时是绝对自由的,他们作出选择,然后行动,从而在这样的自由选择当中决定了自己的本质。例如当俞琛得知自己即将被马登上尉逮捕之时,他可以选择束手就擒,可以选择逃走,或是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别的选择。在故事当中,他选择了赶在被捕前,去杀死一个叫阿尔贝的人,从而将情报传达给他的德国上司。由于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并且将这一选择付诸实践,他完成了自己身为德国间谍的使命,同时也从阿尔贝的朋友变成了他的敌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俞琛在行动中实现了自己的本质,他通过不断地选择,与“处境进行着交流,且在这

6、样的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现实状态。而“存在主义将现实状态的形成当做是综合背景之下的产物【1】P7,并进一步认为“这不是可言说的,不是可推演的,而是一种果断的、在综合的背景下生命力的选择。【2】P7这一点用博尔赫斯的话来说即: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在存在主义的论点和博尔赫斯的观念中,都包含了对存在于时间里的多重选择所创造出的多种可能性的肯定。三、存在的荒唐性博尔赫斯将小说的名字,以及崔朋的书名和迷宫都命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以具象的迷宫意象来承载抽象的“时间迷宫的观念。在他看来,时间具有同一性,不断分岔、循环往复,因而他让崔朋的小说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就像故事中所

7、说的那样:“他就这样创造了各种的未来,各种的时间,它们各自分开,又互相交叉。小说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3】P79?小径分岔的花园?本身,就是博尔赫斯进行多种可能性创造的实验。他让几条可以形成独立故事的线索同时开展,将这些故事碎片化后散落在小说的各处,再用不断分岔的时间将它们串联起来,以此来说明时间是没有统一性和绝对性的。由于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因而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结果,这种不可思议的结果源于博尔赫斯所说的“同一感。他在一次散步中着迷于周围的景色,“实在地感到自己同时置身于30年前和现在【4】P235,因为“对博尔赫斯来说,他感知到这样一个时刻的同一性它既是过去也是现在,二者既不相关又不可

8、分割,这就足以瓦解时间的连续性,因为它使相隔30年的过去和现在表现为同时【5】P236。这无异于将时间的链条切断之后,再把一个曾经出现在过去的“现在放入当前的时间中,就好似一个圆一样,不断地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用小说中的话来说,即:“我曾经自己问自己,一本小说怎么才能是无限的。我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想象,只能想象一本循环的书,兜圈子的书,它的最后一页与第一页完全一样,具有无限地继续读下去的可能。【6】P78这种循环、轮回的思想也表达在崔朋和阿尔贝相似的结局中:他们都是被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暗杀了。另外,他还在小说中运用了很多圆形的意象来表现这种“同一感,如“色彩像圆月“留声机的唱片“圆形的钟座“灯

9、光的明亮圆圈等。他的“同一感来源于“贝克莱、休谟和叔本华的唯心主义传统:既然世界不过是感觉的集合,既然感觉之后并没有客观之物,既然感觉是世界的本质,那么同一的感觉必然意味着同一的对象。这是博尔赫斯否认时间的连续性和共时性的感性根底【7】P236-237。从这方面来看,博尔赫斯所认为的“同一感,更多的是强调感觉上的“同一性,这与存在主义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肯定人的主观意志,而将客观世界发生开展的诸多关系视为无意义的荒唐这一观点具有相似性。存在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荒唐的这一观点,来源于人类信仰大厦的崩塌。太多残酷的、令人无奈却又无法改变的事实让人们对长期以来的信仰产生了疑心,但又找不到解救的方法,

10、只能在这荒唐的世界中徘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的主观意志比荒唐的客观世界更加真实。而在博尔赫斯那里,他试图在不断分岔的时间中选择各种可能性,即他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这张时间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8P81由于不满于既成的事实,不满于业已出现的结果,博尔赫斯选择了各种可能性。尽管这些可能性会导致矛盾的结果,但他认为这些各不相同的结果会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存在着,而我们也会出现在这些不同时空中的各种结果当中,从而模糊了我们“存在的真实性,这种对于时间的实验让小说具有荒唐感,也使“存在具有了荒唐性。而这种力图选择各种可能性、创造出各种结局的观点,

11、是他以主观真实来否认荒唐现实的方式,这与存在主义的主张颇为相似。四、存在的偶然性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虚构、杜撰,以及用“小径分岔所暗示的可能性问题,都与后现代小说的观念息息相通。在?论惠特曼?一文中他写道:“一件虚假的事情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9P406博尔赫斯以“虚假的表达来说明常人所渴望得到的对一个人的绝对真实、客观、全面的描述的不可能性。他认为多种可能、多种层面甚至是对错与善恶并存的状况才是真实的。他将“虚构的思想与真实性的思想紧密相连,因为他认定虑构也是一种真实。10P407这一观点在小说中表现为诸多的不确定性,由于虚构的缘故,我们无法分辨事件的真伪,而所谓的事情真相也是不可

12、知的。如在小说的开篇先用一段史料说明进攻推迟的原因是由于大雨,但紧接着又提出俞琛的声明来否认了之前的史料,这就让人无法确定事件的真实性。这些所谓的真相,都像是博尔赫斯虚构出来混淆我们判断能力的,他并没有强调哪个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将好几个“真相摆在一起,让读者自己选择,就如同他在“时间迷宫中选择了各种可能性一般。他推崇非理性和偶然性,将各种虚构的事实交错在一起,模糊事情的真实性,使小说的表达呈现出非理性特点。而人在这么多个时间的分岔点以及各种可能性之中,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充满偶然性的,就好似俞琛说的那样:“我觉得难以相信:这一天,既没有预兆,也没有征象,竟然会是我难以逃脱的死期。11P70一切事

13、情的发生都没有定数,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当中的任何人身上,而这些事之所以会发生,也不过是恰巧而已。时间当中的一切可能性都不过是在“可能“也许中相互交错,博尔赫斯将有关偶然性和非理性的探讨与他对于时间和空间之无限的思考联系起来。这与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是偶然的,从而否认客观世界发生与开展的逻辑性很相似。存在主义哲学将客观世界视为漂浮不定的虚设,认为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荒唐的世界。因为长久以来坚信的信仰没有了,人的灵魂失去了方向和依托,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人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过去认为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也在世界上随处可见,这使得人们进一步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企图通过这样的否认来回避

14、残酷的现实。对生命和生活当中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担忧,使人们将客观世界视为飘忽不定的虚设,从而更增添了虚无、荒唐之感。而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无限可能性的背后实际上也是无限的偶然与不确定,甚至可以说就连这些无限可能性本身,也是由无限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构成的,即便人们有选择的自由,也无法防止这些偶然与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归根到底,人还是被无限的偶然与不确定包围着。对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深刻感受,让博尔赫斯与存在主义又多了一点相似之处。五、结语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博尔赫斯建构着他的“时间迷宫,他以无数的分岔组成各种可能性,让一切在不断选择中向前推进。而他自己却想同时选择各种可能性,并肯定它们所导

15、致的哪怕是互相矛盾的各种后果。他甚至还认为时间的轮回让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同一性,以主观的真实来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他也肯定所有的选择和可能性背后,都包含着无限的偶然与不确定,这仍是对客观世界真实性的质疑。?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荒唐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肯定人的主观真实与自由选择的同时,认为客观世界是虚设的、荒唐的,从而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从这些要素可以看出存在主义哲学的特征。注释:【1】【2】李钧:?存在主义文论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3】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4】【

16、5】【7】申洁玲:?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第236页,第236-237页。【6】811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第81页,第70页。910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406页,第407页。参考文献:【1】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祝著,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3】李钧.存在主义文论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申洁玲.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李琛广东广州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