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289258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 首唐诗,就能具备根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朝 是我国古典诗歌开展的全盛时期,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众多的 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又如众芳斗艳。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 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在评述唐诗时,一般都按唐诗开展的情况分为四个时期: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 响,题材狭窄,追求华美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 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逐步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风格也 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 定型。

2、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假设虚。 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 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 的实践。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于契丹攻陷营州之时,陈子昂请求 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不被允许,还被降为军曹。因此此诗深刻地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 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 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 面。深刻地提醒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 境遇,表达

3、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 社会意义。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 峰上的顶峰”。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 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幽美而邈远的 意境。盛唐是唐诗开展的顶峰。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 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村之夜,如诗如画。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 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恬静的农舍,充满浓郁的生 活情趣。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 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 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

4、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 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 祖咏等。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 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参军 行、出塞。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 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 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 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 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 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辛,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

5、丽图画。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 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谨而又向往 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 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 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 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 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 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 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

6、间 产生宏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 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 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 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己经腐(fu)败 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 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跼不能食,蹇 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 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参军就 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 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 想

7、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 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 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 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 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 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 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宏大的破坏,半个中国 沦为丘墟。杜甫在战

8、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三吏三别兵 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战 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 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 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 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 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 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 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 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

9、为便于写时 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 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 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那么, 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人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 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 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 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 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 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开展史上,杜甫带 有集

10、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唐代中期,诗歌的开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 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 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 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 感、只活了27 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 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 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 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 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 之用。白居易提出“文

11、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 张。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 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 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 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 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 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 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 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 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

12、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 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hou)庭花)等诗都是咏史佳 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开展,到盛唐 的意境创造,到达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顶 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顶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 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 是一个顶峰。诗开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后, 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 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到达了新的顶

13、峰。他是一位善于表 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 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 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 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 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开展作出了最后的奉献。晚唐后期 的诗人们,有的走向华美,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 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 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 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风格高雅,是中国诗歌开展史上的奇 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 臬,奉唐人为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