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289010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言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根本方法;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展探究.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1).在自然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现象三:冬天晚上睡

2、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测及假设制定方案及设计实验进展实验及收集证据 分析及论证评估交流及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构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物理是一门非常

3、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1.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按住键单击鼠标翻开教学视频全册播放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随机检查概念;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声音的产生 (

4、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展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顿振动.(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根底上归纳得出结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

5、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 1.(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顿了(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C 产生的声波被月

6、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4).以下实验及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的是: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机,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机呼叫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 交谈(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

7、的.(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能传声.(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 一份练习第二课时(声音的特征)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色;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1).作业局部讲解 (2).概念检查.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2

8、).探究声音的响度及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上下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及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1).音调及频率的定义:声音的上下

9、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 (2).探究声音的音调及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局部,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局部尺的弯曲程度一样,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上下,比拟声音的上下及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 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10、,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刚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假设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假设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9.课堂练

11、习: .声音的三个特征为、和。.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有关,振幅大,响度。.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关于声音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的位置叫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D、空气中的声速跟音调无关.闻声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 (7).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一声

12、,经过3s听到了自己的回声,那么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远 一份练习第三课时(令人厌烦的噪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4.知道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5.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的应用. (1).作业局部讲解; (2).概念检查.2.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

13、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教材中“信息快递)3.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大局部: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噪声。 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阻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茸、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构造,减少噪声的强度,再声源

14、处加防护罩等(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21000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的声波叫做超声波.(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3)用途: 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1)定义:频率低于20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但凡影响人们正常、和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人们把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使人产生头痛,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病症,噪声还是诱发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的主要工程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