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综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2889423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理论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激励理论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激励理论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激励理论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激励理论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激励理论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理论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励理论综述150502001区域经济学毕朝辉激励理论,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国内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现作如下总结。一、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学界关于激励相关理论的研究从 20世纪中叶开始,并呈现出众多大家理 论,本文根据需求以及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就国外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进行归 纳梳理。(一)激励的需求理论首先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

2、次到较高层次。 在更高层次的需求变得重要之前,人们必须首先满足位于层次底部的需求。尚 未满足的需求就是行为的一种潜在的激励因素 。其次,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了 ERG理论,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 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一个无法满足自己现 有需求的人,会更加强烈地想要满足这些需求。最后,是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 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 , 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激励因素是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这些因素 的改

3、善能对职工产生很大程度的激励用,能提高生产效率。保健因素是指防止员 工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这些因素改善了 ,只能 消除员工不满、怠工,并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二)激励的认知和行为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 能性的估计。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总是 将自己获得的报酬与自己投入的比值同组织内部的其他人作比较,只有主观上认为相等时,他才认为是公平的。这种比较不仅会出现在与他人之间,也会出 现在与自身的对

4、比。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 认为,明确的目标能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目标的具体性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如 果能力和目标的可接受性等因素保持不变,目标越困难,绩效水平越高。二、国内研究状况(一)激励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学界对激励”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伴随企业的蓬勃发 展,学界也涌现了一批研究激励理论的热潮。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到西方学界流行激励理论的影响。国内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并注重研究激励理论 对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多集中在企业发展、银行金融体系的监管、地方政府行为、食品安全、耕地保护、医疗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应 用,激励理论的适

5、用范围愈发广泛。首先是从股权激励理论对企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研究。李春玲(2014)认为股权激励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对于提高管理者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业绩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归属条件、激励力度、激 励有效期都会对激励效果产生影响。李春玲: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载企业经济,2014年第9期。李志(2012)在对国有企业员工激励需求 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员工激励需求的差异性并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李志:国有企业员工多样化激励需求的实证研究,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3期。黄再胜(2009)认为,新时期国企经营者激励制度改革

6、和 创新必须另辟蹊径,只有大力借鉴行为合约理论的相关成果,着眼于经营者公平 偏好、利他主义等非货币动机的培育和运用,才能实现可行突破。黄再胜:公平偏好、薪酬管制与国企高管激励一一一种基于行为合约理论的分析,载财经研究,2009 年第1期其次,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对激励理论进行的研究,杜伟(2004)对激励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探究,他认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具 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企业、市场、政府等不同层面出发,构建一个能有效 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杜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框架分析,载经济经纬,2004年第3期。李志认为企业科技人员的需要是激励的基础和前 提。并提出了企业

7、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科技人员的需要特征、加强制度建设、为科技人员创造发挥和提高能力的机会,从而防止技术人员的流失。李志: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策略的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再次,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激励理论进行的研究。孔宪香(2012)认为,人力资本载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源泉,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 须加强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建设。孔宪香:加强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载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5期李冰(2012)认为,企业之间竞争也就是知识 资源竞争。如何去激发员工创造性,提高组织效率,是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还有学者从激励兼容的角度进行研究拓展。周黎莎

8、和余顺坤认为,激励性绩效模式是企业有效实施绩效管理和全面提升绩效水平的关键,并通过企业实例验证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企业激励相容绩效管理模式新颖、有效且合理,能够同时实现员工激励最大化和企业收益最大化。7雷宏振认为组织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隐藏创新将组织内部成员的创新活动安排在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框架 下,使得创新知识能够在有效的激励兼容约束下实现由个人向组织的转移。8林斌认为,在产业间合作创新中,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受到水平溢 出效应、垂直溢出效应和研发效率等因素的影响。9陈晓群从激励相容与交易成 本的角度,探讨了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政策运行透明度,

9、完善监督机制。10最后,是从心理学角度对激励理论的研究。黄健柏(2015)认为,把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雇员的积极性,促进组织的高效率。11刘强(2009)认为,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提出有效的激励办法提出心理契约激励法。12三、对激励理论的简单述评与展望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对激励理论的解读与应用越来越趋向于多元 化。然而,在经济组织理论中,交易的最终参与者是个人,他们的利益和行为 对理解组织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激励问题时,应更加注重对人性的 理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完善,国内人力资本产权的确立已不可避免,它对于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

10、业改革等具有重要周黎莎和余顺坤:基于激励相容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设计,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9101112期。8雷宏振,基于激励兼容约束的企业成员创新与知识转移机制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年第6期林斌,基于激励相容的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问题研究,载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陈晓群,激励相容、交易成本与政策运行偏差。载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2期。黄健柏: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激励系统的优化,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期。刘强: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载经济管理者,2009年第2期意义。我们应将人力资本产权纳入到企业改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中,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和配置。同时,结合当下热点技术创新问题,从激励角度 对技术创新剖析。技术创新的激励方式有多种,但最为直接有效、且具长期影 响力的无疑当属产权激励。我国国企改革真正进入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在十五大 以后,目前产权制度的改革还很不完善,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 应的地方。长期以来技术创新动力的缺乏,致使我国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科 技产出和企业的竞争力处于严重的劣势状态,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认为对方面的探讨并有所突破将会成为激励理论发展和应用,的重要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