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283957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第62期(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全真模拟冲刺卷(附带答案与详解)1. 单选题开学,刘老师在班上进行“班级公约海选”,还推选了“公约管理员”,负责监督执行情况并反馈,对刘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A.会滋长“公约管理员”打小报告的不良习惯,但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B.推选“公约管理员不利于学生和睦相处,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C.推选“公约管理员”有违全员参与精神,但体现了班级民主管理D.会增加“公约管理员”的任务,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题干中的“公约管理员”对于班级来说,是有利于班级和谐和互相监督的。ABC选项说法均不正确。故选D

2、。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可以改变一张幻灯片中各部分放映顺序的是()。问题1选项A.采用“预设动画”设置B.采用“自定义动画”设置C.采用“动画方案”设置D.采用“幻灯片切换”设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PowerPoint 操作。选中一张幻灯片中的某个部分,在动画效果功能下选择“自定义动画”,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即可实现效果。故选B。3. 设计题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小学阶段英语语音和词汇教学的重要性。(4分)(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9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词汇、语音部分的呈现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

3、,并简要说明理由。(27分)【答案】(1)6-12岁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语音和词汇是学习第二外语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英语语音和词汇教学十分重要。(2)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读单词gate,cake,take,掌握发音规律。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运用发音规律认读单词。情感目标:学生能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3)1.新授:单词:在图片的帮助下,老师呈现新单词的含义、发音和拼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并讨论图片中有些什么内容。教师讲解新单词“cake,take,gate”,学生们大声朗读,并书写新单词。教师提问,找出共同之处,教师

4、总结发音规律。2.操练:抢答游戏:老师先介绍抢答游戏的规则,学生分成3组,当老师出示闪卡,学生举手说出单词正确的发音以及含义,每个单词得一分,得到最多分数的小组胜出。将学生分成小组,找出具有一样发音规律的单词。教师给学生几分钟准备时间,学生进行展示,最后总结。4. 问答题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答案】加里培林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语动作阶段。5. 单选题如Excel所示,C3:C8区域内每个单元格都保存着一个数值,则C9单元格函数“=COUNT(C3:C8)”的数值为( )。问题1选

5、项A.33B.32C.8D.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Excel操作。在Excel中COUNT函数,用于Excel中对给定数据集合或者单元格区域中数据的个数进行计数。C3到C8一共是6个单元格,故选D。6. 案例题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

6、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份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

7、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恶,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

8、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在中国古代,美方面涵养道德,另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

9、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

10、,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

11、中的“美”与“德”)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分)【答案】(1)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2)特点: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有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

12、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效果:以美育德是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7. 案例题材料一:我班学生小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动这动那,隔三岔五就惹是生非正当我为此头疼时,数学老师告诉我,上课时小文完全被一本书

13、给迷住了,走到跟前他都没有察觉。听罢,我眼前一亮教育契机可能就潜藏其中!我把小文叫到跟前,微笑着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来吗?”“知道我上课看课外书。”他有点儿吞吞吐吐还没等我开口回应,又连忙说道:“老师这本书是我跟同学借的,我答应人家下午就要归还,所以我要抓紧时间看”。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小文,老师其实是要表扬你的。”他一听,满脸疑惑,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第一,你热爱阅读,说明你是个好学的孩子;第二,老师走到跟前你都没察觉,说明你有专注的品质;第三,你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错态度良好,更难得的是,你是为了按时还书才这样做的,说明你信守承诺。”听完这些,小文脸上微微泛红,有些

14、不好意思:“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注意上课不看课外书。”后来,我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经常和小文一起读书,有时还会围绕一个问题讨论交流。小文从阅读中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答案】材料“我”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应该鼓励帮助学生。材料中,“我”发现小文上课读课外书,选择了包容,耐心的去询问,去引导,能够宽容学生的错误,小文从阅读中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2)学生是独特

15、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材料中,“我”发现了小文爱阅读的特点,针对他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了学生成长。(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意愿、知识和思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我”在面对有各种问题的小文时,从小文自身出发,引导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说明“我”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8. 单选题根据古德莱德的观点,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属于( )。问题1选项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运作的课程D.经验的课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基础中课程的类型中的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其中正式的课程,即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故本题选B。点拨:课程类型的分类: Normal 0 7.8 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