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2839513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 名称 伯牙绝弦 郄志敏 课时 1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教材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文本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重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

2、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情分析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目标 教学目标 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体情感态度与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价值观目标 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间相重点 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并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教学策略与 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

3、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设计说明 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操练 2分钟 一、导入揭题 3分钟 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学生根据课前收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 集的描写知己朋囊中吗? 友的诗句填空,并 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说说自己收集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其它相关诗句。 又送王孙去, 有朋自远方来, 士为 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相机提问:第 句作者是谁?第句出自哪里?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

4、这个词,源于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 学生听故事 本环节的设计从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带着问题去读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解题设疑

5、提问:同学们看了题目之后你读懂什 么? 哪个同学再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根据注释提示解释文言文,我 们还要学会用大家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 让人听起来更加明白! 读了题目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 吗?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二、初读感的有什么区别。 知 6分钟 2师:自由、大声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并标出节奏。 5.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 学生读课题, 读准“弦”字,解释“绝”字。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针对课题质疑:伯牙为谁绝弦?

6、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提问:文言文只会读行吗? 还应该怎么样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文章,不但能读顺文章,还能读懂它的意思和感情。 “书读百 遍,其义自。本环节先让学生试着读现”从学生的实一读,谈谈体会。 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 的空间,力学生自由大声地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课文。 读古文的兴学生试着读出节趣。教师以奏。 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 范读,把学师生合作读、同桌生带入到语互读、个人展示言文字的情读。 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 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学生思考回答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 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三、精读感1、自读自悟。 悟 10分钟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

7、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 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 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 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2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 3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同桌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8、。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四、深读课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文,升华情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感 8分钟 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 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 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

9、所念,钟 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 为知音?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 样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 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学生答:知音。 学生根据读文感悟回答。 学生进入情境试着赞美。 生:峨峨兮若泰山。 生:洋洋乎若江河。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

10、”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情会是怎样的?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师:伯牙

11、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感悟。 学生感情读文。 思考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学生认真倾听感悟。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五、积累背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诵,拓展延你

12、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伸 8分钟 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4引导背诵。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在反复诵读 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 读出理解, 读出韵味,生齐读课文。 结合古文特 点的渗

13、透, 让薛孤感受 到古代文字 的魅力,从 而产生浓厚 的兴趣,能 够把对传统 全班学生再次在文化的吸收音乐声中朗读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文。 学生从读通 到读懂,最 学生从读通到读后熟读成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诵,达到“其词若“其词若出出吾之口,其情若吾之口,其生吾之心”的境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界。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领悟学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习方法,再次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布置作业 1分钟 用自己的话给身边的朋友讲一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 知音 伯 牙 钟子期 板书设计 善鼓琴 善听 所 念 必得之 绝 弦 死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课文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结合我校“双有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