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手册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283947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疏导手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格梦之旅房车救援队:关注受儿童 重视心理疏导地震,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字眼,每次都会牵动人心。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震级强,破坏性大,已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如此大的地震经历,已远远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专家指出,地震中,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那么,地震对儿童的心理伤害程度到底有多大?究竟该怎样对经历了地震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图为厚天救援联盟与中国房车救援队在鲁甸灾民安置点为小朋友们做震后心理疏导,他们在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忘记灾害和悲痛、疏导孩子心理。让孩子们

2、在游戏中逐渐重拾欢笑,舒缓恐惧情绪。一、为什么受灾儿童需要保护?地震造成的房屋损毁,人员伤亡,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除了面临饥饿、寒冷 、外伤等危险,儿童也会受到心理的伤害。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适时地保护儿童。二、需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应?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 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怕独处。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曾经学会现在又重新出现

3、的幼稚行为),这属于应激状态下的退行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三、哪些孩子更容易在灾难中受到心理伤害?灾难事件对下列儿童的影响更大,他们比其他儿童更需要关注: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有被虐待或殴打史的儿童、女童、智力障碍儿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或者在灾难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四、如何保护受灾儿童?口诀:先急救、供饮食,再远离、保安全,促表达、多关心,勿批评、给希望。第一步: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的安全,预防潜在危险。先急救: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应首先给予紧急医疗救护。供饮食:尽快提

4、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安全食品。使远离:尽快指导和帮助儿童远离灾害现场,避免因目睹灾难带来的后果(如流血、伤亡、混乱场景等)而再次受到伤害。保安全:尽快为儿童提供安全的住所。第二步:注意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做好基本的心理保护。促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诉说恐惧,允许他们哭泣,帮助儿童了解出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要强求儿童勇敢或坚强。 多关心:花更多的时间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表达对孩子的爱和照顾,可以消除一部份恐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 勿批评:不要批评儿童暂时出现的一些遗尿等幼稚行为,这是灾难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常见反应。 给希望:回答儿童的问题,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告知原因,同时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因地震造成的灾难是暂时的。第三步:注意成年人的反应,避免影响儿童。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如果儿童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以下当地机构(可以通过当地114电话查询,或者网上查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精神卫生中心/专科医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儿童/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财经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