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283693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12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导入一(复习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代是

2、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作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1.边塞诗;2.写景诗;3.送别诗;4.游记诗;5.思乡诗。导入二(由黄鹤楼导入):同学们知道三大名楼吗?能否说出与之相关的诗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

3、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导入三(由思乡导入):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学们猜猜这两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1.作者简介(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

4、,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

5、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2.交流背景(1)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2)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3)使至塞上: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成为了守

6、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3.知识链接唐诗的格律到了唐代,格律诗兴盛起来。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对偶)。对仗的特征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等。江南三大名楼

7、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4.积累字词(1)注音东皋(go)徙倚(x y)驱犊(d)芳草萋萋(q q)萧关(xio)燕然(yn)(2)解释词语薄暮:傍晚。落晖:落日。徙倚:徘徊。昔人:指传说中乘鹤飞去的仙人。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学习野望(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思考下列问题。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时间:,事情。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用到山对树、对,对。4.颈联描写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

8、点拨】 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2.东皋薄暮望3.皆唯色晖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二)深层探究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交流点拨】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

9、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3.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4.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

10、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三)品析语言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交流点拨】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学习黄鹤楼(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1.教师范读,生齐读。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

11、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2.指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二)深层探究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思考:1.这首诗歌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3.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交流点拨】 1.这首诗是览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2.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

12、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三)品析语言1.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交流点拨】 1.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汉阳一带的林木郁郁葱葱,格外显眼。鹦鹉洲上长满茂盛的芳草,清风

13、徐徐而过,空气中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学习使至塞上(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每一联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

14、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二)深层探究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讨论: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颈

15、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4.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交流点拨】 1.问边。2.孤寂、激愤、抑郁。3.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5.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三)品析语言试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进行简单的赏析。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交流点拨】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