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834203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5 伤仲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预习自测】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日扳_ 仲永环谒_于邑人 不能称_前时之闻 泯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世隶耕 _ 未尝识书具 _ 借旁近与之 _ 稍稍宾客其父_ 余闻之也久_ 从先人还家 _ 卒之为众人_ 今夫不受之天_ 父异焉 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 _ 称前世之闻 _【合作探究】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 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利其然: 伤仲永:【拓展反馈】 5、翻译下列语句。(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使学。【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3、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2、课文最后一段可分几层?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4、朗读背诵课文。5、解释和翻译。(前两段)【解难答疑】6、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7、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8、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

4、何好处?【拓展反馈】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9、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10、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指什么? 11、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反思】 第三课时【达标检测】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世隶耕_ 或以钱币乞之_ 复到舅家_ 父异焉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和_。后来又发生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6、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 【反思】最新精品语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