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283238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 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

2、,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 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命题角度:内容理解 情感态度 表现手法 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

3、,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 “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 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

4、,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B (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应对策略】 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

5、思、深层意义。字词落实,逐句翻译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 (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理解偏差。 【答案

6、】C ( “闲适恬淡”错误,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无聊。)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秦川 (唐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指长安一带。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B.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C.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

7、苦。D.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无中生有。【答案】D 【解析】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应对策略】 有整体把握意识:1、从文本出发,兼顾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诗歌抒情的艺术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人物形象抒情,借景物形象抒情,借事物形象抒情。3、打破思维定势。(三) 表现手法方面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秋风辞 (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8、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9、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错误选项分析】A、C 【解析】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混淆了动景与静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应对策略】明确概念意识。1、明确各类艺术手法的概念和用法。2、熟练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对比衬托;比喻,拟人,互文,借代,夸张 3、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

10、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四、合作探究,模拟命题7.参考后面的赏析文字,试着从命题人的角度给下面这首诗歌设置双选错误选项的试题。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颔联集中表现了

11、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对结,并分承五

12、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C )( E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

13、的感情。E. 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江楼旧感(唐赵嘏ji)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案】BE 【解析】B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

14、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感到无限伤感。E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雁门胡人歌(唐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

15、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答案】BE 【解析】B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习武备战,这里展现了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这里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情形。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唐崇徽公主手痕(宋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鹃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