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2824255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一、转喻的定义Lakoff & Jonson (1979)把转喻定义为用一个实体指代另 一个与之相关的实体,表达的是一种代表关系,其主要功能是指 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转喻不仅可用来指称,例如,Be fast的意思是walk fast,并不表示指称功能。Langacker (1993) 把转喻定义为“一种参照点现象,是一个实体通过转喻表达以参 照点的方式为目标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过程”。Croft(1993)从 转喻的邻近性角度出发,认为转喻的运作实际上同一认知框架内 次域与主域之间的相互突显,而不是像隐喻那样在两个不同认知 域之间的映射。 Radden&Kvecses

2、 (1999)认为,转喻是在同一 理想化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 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实际上,不管各家定义如何,他 们都承认转喻是域内操作,源域和目标域总有一个是矩阵域一个 是次域,但是在提供心理通道的具体方式上有分歧1。究竟源 域与目标域之间是映射、凸显还是激活?我们认为,这与源域和 目标域谁是矩阵域,谁是次域有关。当源域是矩阵域,目标域是 次域时,涉及到域的缩小,是凸显次域的认知操作过程;而当源 域是次域,目标域是矩阵域时,涉及到域的扩展,是次域激活整 个矩阵域的认知操作过程。所以,我们提出的定义是:转喻是在 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出于交际需要,语用者用

3、源域激活或凸显目标域的操作过程。二、转喻的分类Lakoff & Jonson (1979)起初对转喻的分类比较零散,如, 部分代整体,机构代负责人,地方代机构等等。通过对其所举例 子的分析,Lakoff & Jonson (1979)所列举的转喻主要包括: 整体代部分,如, Samsungisproducinganewphonethisyear; 部分代整体,如,军大衣过来了;部分代部分,如, The ham sandwich doesnt want to pay the bill. Panther& Thornburg (1999a)从转喻功能的角度把转喻分为三种,即指称转喻、述 谓转喻和言

4、外转喻。Ruiz de Mendoza (2000)从源域与目标域 的关系角度区分了两种基本转喻,一是源域寓于目标域的转喻 (sourceintarget metonymy),如,The fur coat has left without paying.目标域“穿皮外套的人”是一个矩阵域,源域 “皮外套”是目标域的一个次域,为认知目标域提供了心理通 道,涉及到域的扩展;二是目标寓于源域的转喻(targetinsource metonymy),如,枫叶红了,此处“枫叶”是包含多个次域的矩 阵域,转喻指称枫叶的颜色,这是凸显次域认知操作,涉及域的 缩小。Kovecses & Radden (199

5、8 )和 Radden &Kovecses (1999) 基于不同层级的类属程度将转喻分为高层转喻与低层转喻。低层 转喻指那些在语义激活中利用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nongeneric ICM)的转喻。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指那些基于 个人体验来确立 ICM 内的成分、属性和关系的规约化的表征(conventional representations) 。低层转喻又分别分为命 题转喻和情景转喻。高层转喻指直接利用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 (generic ICM s)进行的转喻操作。类属ICM是对许多非类属ICM 的概括。类属的特殊性使得它们能在非词汇层面上进行操作, 从而对语法现象做出恰当的解释。

6、Ruiz de Mendoza( 2001)认 为高层命题转喻可等同于语法转喻。目前对转喻的研究主要是探 讨语言中的转喻现象,并不能真正反映转喻操作的具体认知过 程。我们结合Langacker (1987)的认知语法以及Ruiz de Mendoza(2001 )和 Ruiz de Mendoza & Otal (2002)对转喻的科学分 类,进一步探讨语言结构中转喻的认知理据。1 低层命题转喻 命题转喻是指在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借代另一概念的典型 转喻实例。如,I can hear a piano.这里钢琴指代的是钢琴的 声音,并不是钢琴本身。钢琴是侧面。Langacker(1987)认为 侧

7、面是指一个语义结构所标示的实体。它是基体(一个接近百科 比例的包含性的概念化)中必须一个被访问或可及的子结构,是 客观场景中的焦点,具有特殊的凸显度。这个侧面中只有某些方 面能够与一个特定的认知域相互作用,或者在一个特定的关系中 发挥作用。就所讨论的认知域或关系而言,一个实体中那些能够 直接与某个认知域或关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就是该实体的活跃区 域(active zone)。钢琴所发出的声音就是钢琴相对于听的过 程的一个活跃区。活跃区通常是隐藏的,是通过钢琴作为认知参 照点而得以激活的目标。对语言中的关系参与者做到完全精细化 的描写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描写总是从无限的 细节中进行图式

8、化提取。那么,想要从图式化的语言中理解语言 的确切语义,就要通过我们的参照点能力对参与者关系进行细 化。参照点能力就是指为了与另外一个实体建立认知通道,激活 一个感知实体作为参照点,这样就为我们理解语义不确定性提供 了可能。2 低层情景 ?D 喻在情景转喻中,具体情形下的某一特别凸显的场景常被用于 借代整个情景事件。例如,The arrow hit the target.这个场 景就包含了动作执行者抽取箭,将箭上弦,瞄准目标,发射,击 中目标这样一系列场景,而这里只凸显箭击中目标这样一个场 景,并以此来代替整个场景。 Langacker 认为,动词是语义极标 示过程的象征表达式。过程性述义具有

9、明确的时间侧面 情 景展开所经历的时间跨度。这个跨度必然是确定的,非零的。过 程中的每一个侧面只占据时间侧面上的一个点,其时间侧面可以 看做是零。图a是过程性述义【hit】的空间识解(Tr表示射体, Lm 表示界标)。这一述义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射 体参照某个界标在一定的空间移动,直到与界标有了有力的接 触。这个过程包含了无数个成分状态,但可以在图上标示出来的 只可能是其中的几个状态。每一个状态都包含了界标与射体在空 间域中的关系。在一个构式中,如果一个成分结构的侧面由复合结构所继承,那么该成分结构是侧面决定体。Hit在派生合成小 句的配价关系里是侧面决定成分,因为作为整体的小句继承

10、了它 的过程侧面。图 b 勾勒出了小句的合成结构(省略时态和冠词)。 在导致合成结构的配价关系里,【hit】的图式性界标是阐释位, 对应于【t arge t】的侧面,而它的图式性射体是一个对应于 【arrow】的侧面的阐释位。因此,除了射体和界标是非图式性 的之外,合成结构【ARROWHITTARGET】完全与【hit】平行,继 承了这些名词性述义的具体特征。3 高层命题转喻Ruizde Mendoza (2001)认为高层命题转喻可等同于语法转 喻。语法转喻对句法实现有影响。目前语法转喻研究涉及的范围 有2:( 1)范畴转换。例如,动词转换为名词或名词转换为动词 等;如, He hammer

11、ed the nail into the wall. Hammer 是名 词,此处用作动词,名词转移的认知理据是 INSTRUMENT FOR ACTION (工具代行动),to hammer凸显了敲击钉子的工具,实 际上传达的是 to drive the nail with a hamme,r 我们可以说: He drove the nail into the wall with a hammer 但不能说: Hehammeredthenailintothewallwithahammer.Tohammer 是源域寓于目标域的转喻hammer (锤子)是矩阵域,t o hammer (用锤子敲

12、击)是次域。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如, Johnswiftly chested the ball; They want their coworkers to hand them something; She dished the dinner 等等。那么,究其根源, 为什么语言中会存在这种语言现象呢? Langacker认为,任何认 知事件,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是单个神经元的激活,还是错综 结构和大型组织的规模性事件,一旦发生,都会留下促使其重现 的神经化学踪迹。如果事件没有重现,其踪迹自动消退;然而, 如果一种事件类型不断重现,就具有渐进的强化效用,在重现过 程中越来越固化。固化程度越高就越容

13、易被激活。在语言使用过 程中,说话者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常常将具有指称功能的名 词用作动词来例示执行动作的具体方式,从促成了 INSTRUMENT FOR ACTION (工具代行动)这一转喻的普遍应用。(2)次范畴转换。次范畴化是指源域的范畴属性没有发生 根本的变化,但某些形态句法特征发生了变化。如,专有名词用 作普通名词,可数名词用作不可数名词等。范畴成员之间的次范 畴化归因于语法转喻的操作。例如, Thereistoomuchchairin this room. “Chair”由一个有界的可数名词转换为无界的不可 数名词,这是通过转喻“物体代构成该物体的物质”实现的。可 数名词暗示着边

14、界的存在;每个实例都标示一个由该物质构成 的、空间上有界的、离散的实体。激活同一范畴的另一实例会使 该区域扩大,具有可复制性。物质名词是为物质命名,对空间延 伸没有任何内在限制。物质内部的有效同质性使得物质名词具有 无限扩展性和收缩性。但是,同质只是出于表达需要而识解为同 质,即其内部差异并没有在述义中凸显或明确出来。然而,这并 不代表认知主体不需要付出认知努力。作为矩阵域的椅子比构成 椅子的物质更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以更具有认知凸显性的整体 为认知构成该整体的物质提供认知参照点,能使认知主体花费较 小的努力实现最佳效果。(3) 充盈结构。例如,He began/enjoyed the sou

15、p.“began” 和“enjoyed”为行为动词,但并没有呈现出具体动作。听者需 要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来扩充句中缺省的语义成分。类似的动词 还有 miss, finish, want, choose, do, try 等等。此类 动词都需要具体语境给我们提供相应的理解,这种现象的认知动 机就是语法转喻一般代具体。(4) 谓词。例如,祈使句要求一个表示行动的谓词,表示 状态的谓词之所以能出现在祈使句中,主要是“行为的结果代表 行为本身”这一转喻操作的结果。如, be quiet. Be 本身是一 个非完成性动词,非完成性过程凸显的是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持续 关系, quiet 是表示状态的谓词。因

16、此, be quiet 只能表达一个 结果,以此来代替“安静下来”的整个行为过程。( 5 )价扩展与压缩。价扩展与压缩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 典型的及物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的 情况,如The door opened.这是目标域寓于源域的转喻一过程 代行为。尽管施事者及其行为并没有在句法层面上明确标示出 来,我们在概念层面上仍然假定有人实施了开门这一行为,从而 导致门被打开的过程。又如, He walked the dog. Walk 本来是 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种情况下变为了二价动词,带了 宾语 dog。Ruiz de Mendoza&Perez (2001)认为,这是步行这 一具体行动代遛狗这一整个事件,即,“行动代事件”转喻操作 的结果。再如,双宾构式的原型意义表示“传递”,但包括两次 含义:一是凸显传递的结果,二是凸?传递的过程。两种用法都 以凸显某一部分的方式来表示整体性传递动作,具有明显的转喻 性。如, Mary baked Tom a cake. Bak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