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823634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能清晰,流利背诵出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基本内容。2.提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培养语感和欣赏品味的能力3.抓住描写月色美景的精彩语句,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4.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教学难点:融情于景的写法,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月夜图导入,激发兴趣:晚风轻轻,皓月当空,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古寺旁的松柏沐浴其中,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

2、一层轻纱,如梦如幻。此时此刻,不再有诗人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也不再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唯有一个月夜的漫步者发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慨。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他的心路历程。 (二)朗读入境,理解文意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2.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模仿),帮助正音,体味文章情感。3.自荐朗读(两男生一女生)领悟作者内心情感。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共同感受文章意境。(设计说明: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初中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先让

3、“自读”,“自读”是“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加之我个人普通话水平又不高,所以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齐读,边读边品味意境,为理解文意做铺垫。)过渡:文章虽短,但同学们却读的情意绵绵,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呢?学生回答:文章的故事,美景,情感等。(三)问题研讨,与文本对话1、明事件,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

4、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 2、赏月景,教师提问: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圈点勾画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教师:大家说说看(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

5、寺中人声鼎沸,寺外狗吠连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答案: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改为“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答案: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

6、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3)想一想, 论方法庭中本无水,水从何来?藻,荇的出现奇怪吗?学生答案:作者采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3、探闲人,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作者夜游发出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有什么含义呢?学生回答: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很难说清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

7、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竹”岁寒三友之一,.“松柏”.苏轼和张怀民性格的真实写照。“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悟境,悟情)(四)穿越时空,沟通“你我他”你于公元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九日来到黄州游玩,也有幸夜游承天寺,欣赏到美丽月色,此时此

8、刻,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当你面对不幸或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学生: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设计说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思维,表达个性化学习体验)(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轼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能将月色美景尽收笔触,更在于他乐观、豁达的态度,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完美展示了人的真性情,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味。 (设计说明:文章内容回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确培养和巩固)(六)迁移训练: 1. 一缕月光勾起文人对亲人的绵绵情思,一轮明月引起文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片段的场景(景色),让你看到之后生起某种感触,激发某种情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用简短的笔触记录自己的心情。七、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写景 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豁达乐观感慨 美景常在 闲人少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