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2805593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2011-02-23 11:33:43)转载标签:杂谈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有:(1)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

2、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古代有妇女拜月、倾听心曲的古老风俗。诗中的这位少女,见月下阶便拜,急切地要将藏在内心深处的话对月诉说。但只能让月听到,所以便“细语”了。“细语人不闻”五个字,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有着一颗激动的不安的心的少女的形象。(3)以个体形象来反映群体形象。诗歌的形象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优秀的诗歌,能透过独具特点的个性,显示出

3、蕴含在内中的共性。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歌极写人世的沧桑巨变,对豪门权贵进行辛辣讽刺(这是一般)。但它描绘的,却只是南京城中乌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着力地刻画了燕子这一细节(这是个别),巧妙地用燕子不识盛衰、不辨贵贱,仍在已经换了主人的堂前筑巢,抒发了作者独具个性的感受(以个别来反映一般)。(4)多侧面描写形象。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

4、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天门山形象的雄伟气势。(5)借多种感觉综合描写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多种感觉综合描写的形象,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的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6)交代背景,刻画形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是仰视所见山峰的奇峭高峻;“惊涛拍岸”,是俯视所见水势的激扬奔涌;“卷起千堆雪”,是目光平视、放眼远望所见波涛澎湃、浪花翻卷的景象。最后概括于“江上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的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下,英雄人物出场了。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