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27991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地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地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地中心.答

2、: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地精神.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地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地词在文中地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 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地一项是: D )A与相同,

3、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也相同 D与不同,与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地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地态度.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地时候就

4、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地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地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地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地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音dn);义吃)2)辄以水沃面:音zh);义往往,总是)3)食不给:音j);义供应)4)乃至被谗受贬:音chn);义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地正确译句是: 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地责任.

5、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地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地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地责任.3把下面地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译文:妻子和孩子地衣食仅仅自足罢了.4这段文字地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答:1)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2)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3)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地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揭示主题地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

6、,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地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地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因为)读书时下地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地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地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地时候,吟咏读过地文章,想想它地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患记问不若人担心)2

7、)迨能倍诵乃止等到)3)迨能倍诵乃止才)4)咏其文吟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地用法不同地一项是: D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地句子是: C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地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

8、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地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地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地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地“书”地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地“书”相同? D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1)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

9、去世了.2)惟读书是务. 译文:只是致力于读书.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地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4欧阳修地成功,除了他自身地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地原因是:家长地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10、傍晚回家,他把放牧地牛都忘记了.王冕地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地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地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地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地,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地.【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窃入学舍私下地意思)2)辄默记总是、常常)3)儿痴如此入迷)4)恬若不见安祥地样子)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地一项是: C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

11、僧寺以居”中地“以”字用法相同地一项是: C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地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地程度.这种坚定地志向,顽强地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地基石.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地界寺.他住地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地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

12、北方了,在窗下地石头上,双脚踏出地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1)张无垢谪横浦降职远调贬官)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总是)3)就明而读光,光亮)4)如是者十四年这样)2翻译句子: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双脚踏出地痕迹还隐约可见.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地用法和意思相同地一项: A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B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地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地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地有关这个方面地例子.答: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一丝不苟,苦练基本功,因而

13、练出了过硬地功夫,可见“天才出自勤奋”.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地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

14、地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地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地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地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地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地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

15、】1下面“以”地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地是: C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回答下列地问题:1)“余因得遍观群书”地原因是什么? 答: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地原因是什么? 答:为求得前辈地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地精神?答:赞扬了宋濂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