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2779897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业分层测评(十八)家里的灶头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B当然,为未来郑重其事的端庄,在汉式或西式之间是没有偏见或傲慢的。汉式婚礼中的庄重,同样存留于西式婚礼中,一如对爱情的憧憬,是不分国界的。C在“两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无关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要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D一场春雨后,山上的春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觉如花似锦,春意盎然。【解析】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A项,“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

2、也不过火。不能用于形容股票走势或商品销售形势。可改为“不温不火”。C项,“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珍视。此处修饰“时间”用错对象。D项,“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此处不合语境。【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百所学校打算联合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B如何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将成为未来政务微博发展的关键。C中国梦,首先是百姓的安居梦。房子,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不仅是向希望起航的港湾,更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D新

3、一轮医改以来,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中心,政府加大投入,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医改红利。【解析】A项,“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缺少主语“参展作品”。C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向希望起航的港湾”。D项,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中心”两种句式杂糅。【答案】B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大师曾说过一句话:“不近人情,_;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大意是说,性情乖张不通人情世故,则举步维艰;自行其是不顾客观规律,则一事无成。李叔同一生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中年出家号弘一法师。这句话是他综其

4、一生为人处世的总结,十分精到。北伐成功后,浙江省政府要毁寺逐僧。当时的寺庙大师们仓皇失措,而佛教徒更是忧心忡忡。_,李叔同启用自己强大的人际关系,写了一封很有分量的信致浙江省当局蔡元培先生等,顺利地挽救了一省的宗教事业。红楼梦中有一副有名的对联与这句话异曲同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便是“体物情”,“人情练达”便是“近人情”。然而,性格乖僻的贾宝玉终日依红倚翠,不知外出与人来往,可谓“不近人情”;深居侯门不问世事亦不读书,可谓“不体物情”。A举足尽是危机就在火烧眉毛之际B危机尽在举足火烧眉毛的时刻到了C举足尽是危机火烧眉毛的时刻到了D危机尽在举足就在火烧眉毛之际【解析】第一

5、个横线处,可根据后面的解释“性情乖张不通人情世故,则举步维艰”来判断;还可根据语言的整齐性也就是“整句”的对举性来判断。即依据“一生俱成梦境”来考虑。第二个横线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填强调时间紧急的状语,即“就在火烧眉毛之际”。【答案】A4就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首都经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如下。仔细读图并回答问题。(1)图表反映了怎样的民意?_(2)假如你是记者,针对“扶不扶”的问题进行街头采访,遇到下面两个人的回答,你将怎样劝导?甲(一脸冷漠):我不去扶。又不是我家老人,关我什么事。_乙(面带犹豫):我很想扶,但是人心难测啊。要是老人赖上我,可就麻烦了。

6、_【答案】(1)针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该扶起老人;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是怕惹祸上身。(2)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们虽然不是我们的亲人,但我们还是要扶一把。社会需要正能量,我们扶起的不仅是老人,还有我们的人心。乙:放心吧,相信人心都是向善的。再说,我们的社会还是有法律保障的,您的爱心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的。(意思对即可)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秋声起处是故乡查干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那或许是因为,与摇篮有关;与母亲唱给我的童谣有关;与马头琴的悲鸣之声有关。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

7、那里曾经有广袤的牧场,也有葳蕤的田园。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启迪和遐想是无限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秋之声才是天籁中的天籁。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的环绕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着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循香乱飞。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种西瓜。神不知鬼不觉长成的甜甜的红瓤西瓜,使

8、左邻右舍啧啧称赞。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瓜地会藏匿于此。因为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捂得那块宝地严严实实。唯我是家贼,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偷吃西瓜,但不挥霍,也不留一丝儿痕迹。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千千万万的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之处。这便是天籁,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的露水。高粱地外边是野性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

9、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当然,还有蝈蝈和蚂蚱唧唧喳喳的无限度的倾诉,但那只是背景音乐而已,总是在那里存在着。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天籁之妙处,会把你的整个心灵融于空灵之中,因为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这时的你,是幸福的人。你是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你要感恩秋之声,她以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你跋涉中疲惫的灵魂。此刻,假如你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侧耳谛听的话,就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

10、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你虚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这便是天籁的本来意义。所以古人会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一个人想要真心聆听天籁的话,则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假如你过分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的目标之中,便也无缘于天籁。陶渊明之所以向往桃花源,是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因为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那些隐士们,无一不是与天籁相伴的,所谓“归园田居”本来就是为了亲近天籁的。假若你心向往之,天籁就会来与你相伴,这需要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内容

11、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五、六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蝉的高音纯正、蛙声音律和谐、蝈蝈和蚂蚱声音持久,写高粱叶子发出的声音,写出了秋声来去无踪、无处不在的特点。B文章第一段连用两个“最”字,表明了作者对“秋之声”的喜爱,定下了全文的写作对象和情感基调。C文章第四段写“我”经常带同学偷吃西瓜,不挥霍,也不留痕迹,然后聆听秋声。并且还写到这种情形是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而现在乡下孩子却感受不到了。D文章回忆了老家初秋田野的情形,回忆了童年聆听秋声的情况,字里行间充满童趣,充满真情,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最后一段,一个反问句,更是饱含了作者的悠悠思乡之情。E作者引用陶渊明的例

12、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才能真心聆听天籁,内心才能获得宁静,同时与现代社会部分人因过于工于心计而与天籁无缘构成鲜明的对比。【解析】C项,文中没有表达“而现在乡下孩子却感受不到了”的意思。E项,作者引用陶渊明的例子不是为了“与现代社会部分人因过于工于心计而与天籁无缘构成鲜明的对比”。【答案】CE6为什么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秋之声”才是“天籁中的天籁”?_【答案】因为秋之声给予“我”的启迪和遐想是无限的。秋之声会把“我”的整个心灵融于空灵之中,使“我”进入彩色的无忧无虑的梦之乡;秋之声使“我”虚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7请细读文章第三段,写一段40字以上的赏析性文

13、字。_【答案】(示例)这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色彩、气味的描写表现了故乡初秋田野的五彩斑斓。“秋风总是长驱直入”“小花娇媚”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风的浩荡气势,白花讨人喜欢的样子;“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秋风过处草木起伏的状态写得形象生动。8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提到的“天籁”意蕴的理解。_【答案】作者认为“天籁”能抚慰跋涉中疲惫的灵魂,能使你虚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要想聆听天籁,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必须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内心浮躁,迷失了自我,更需要聆听“天籁”之声,远离争斗,抚慰灵魂,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