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团队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756077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7.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团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社会实践团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社会实践团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社会实践团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社会实践团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团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团队报告(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1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报告学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理学系课题:湖北省低收入青少年需求及帮扶机制研究指导老师:李童团队名称:青少年帮扶机制调研团队团队成员:T1003-1 杨小强 T1003-1 肖年涛 T1003-1 王德印 T1003-1 彭国生 T1003-1吴义清 T1003-1 宋君序言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文化多元,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逐渐表现为人才与人才的竞争。从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被列为我国的国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日益注重青少年的教育、成长。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

2、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倾听青少年心声,鼓励青少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然而,今天青少年问题日益严峻。那些居住在偏远山村的青少年,由于环境恶劣,教育落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那些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自己成为“留守儿童”中的一员的孩子;那些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奋斗十几载的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却成为“大学生农民工”一族的大学生等等一些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青少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将来在社会上才有立身之地。虽然国家及政府出台有众多的帮扶机制,如“两免一补”帮助农村低收

3、入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中生可以申请“助学金”,以减轻一些家庭负担,大学生可以申请生源地贷款,以此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这些帮扶机制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这些帮扶机制是不能够让那些广大的低收入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这样一群应运而生的群体,他们就是当年没有接收到良好的教育或者是由于经济原因辍学的;而如今,他们的子女即将入学,在异地确需花费高额的费用才能进入一所学校。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的一些帮扶机制在某些方面做的还不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低收入青少年帮扶机制。2011年7月我们“低收入青少年帮扶机制调研团队”一行六人亲赴湖北省郧县进行实地实践

4、,就“湖北省低收入青少年需求及帮扶机制”这一课题展开调研。目录一、 低收入青少年面临的问题简介5 1、留守儿童问题5 2、新生代农民工问题73、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9二、郧县之行101、 走访团县委102、 走访民政局112、 走访教育局12三、对低收入青少年的采访141、对郭阳的采访(节选)142、对贫困青少年张燕的采访(节选)143、对贫困青少年焦伟的采访(节选)15四、专题论文篇161、小议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162、如何看待及应对大学生农民工问题 17 3、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8五、个人实践报告篇19 队长杨小强的个人报告19 队员肖年涛的个人报告22 队员王德印的个人报告25 队

5、员彭国生的个人报告27 队员吴义清的个人报告31 队员宋君的个人报告34六、 附件篇371、策划书37活动背景37活动目的及意义38活动目标38需要资源38活动开展38经费预算39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39安全注意事项39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402、证明材料413、媒体报道464、感谢信46一、 低收入青少年面临的问题简介1、留守儿童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教育、学习、和心理上的诸多突出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及新农村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建设。留守孩子带来的问题:首先,由于留守孩子父母的“缺席”影响其人格的正常成长。大部分农

6、民外出打工,使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小孩在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其次,留守孩子的寄养多于寄宿,管护形成“空档”。许多打工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然而,寄住在亲戚家中,亲戚一般不会像对待自己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这样一来,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1学习成绩普遍偏差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从1985年的22.3%降到目前的18.6%,全国每年有近20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

7、梁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症”,农村视点2004年第9期,第5页)。2被歧视、受压抑内心充满惶恐和不安据2002年12月19日工人日报载:湖北大学对湖北省蕲春县六合中学250名有过半年以上“留守”经历的初中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2/3的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3“留守子女”在农村的卫生保健状况堪忧,初高中生的青春期教育几近空白据有关报道显示,农村孩子的传染病,地方并发病率普遍比城市高。2005年11月5日,中国农村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近一年内,有75%的“留守儿童”未接受过健康体检;73%的学前儿童,没有接受计划免疫,无预防接种本;生病后到医院

8、就医的人数低于68%;“留守儿童”在一周内,每天所摄入的奶类、水果类、肉类比例不超过50%;儿童身体素质普遍偏差。其次,“留守初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后,“留守初高中生”的青春期教育几近空白,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行为的影响。4“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感缺失,青少年犯罪有所抬头据统计:2000-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14万人,平均递增9.5%(于滨:青少年成长环境之忧,瞭望2004年第19期,第32-34页)。在偷窃,逃学,打架等不良品行中,“留

9、守子女”占了83%(李美娟,李国栋:谁来护佑农村“留守儿”,半月谈2004年第3期,第21-23页)。有消息显示,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为这群孩子所为(胡春梅:“留守子女”教育要标本兼治,光明日报2004年5月13日),而且有些手段相当残忍。“留守子女”社会问题的成因探讨1从政府方面来看(1)首先是城市公办学校对外地儿童入学无形中设置了很多关卡。北京市政府2004年50号文件及各级教育部门规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必须提供“五证”:原籍地无监护人证明、城市务工证、城市暂住证、户口本证明、实际居住所证明。五证俱全,家长才可申请“借读农民工子女证明”,才能按国家政策入学就读。(2)农村

10、落后的基础教育投资体制。(3)社会教育组织缺乏2从学校方面来看(1)学校没有重视这一特殊群体。(2)学校周围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3从家庭来看 1)家长缺位导致“留守子女”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抚慰。(2)外出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影响(3)代理监护人的监督失效。4“留守孩子”自身原因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世界观,人生观没有成熟,行为最易“越轨”。2、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

11、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面临的问题依然享受不到福利,在某调查中,被调查者超过三成新生代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52.30%的人在工作期间没有获得任何的社会保险。其中参加保险的人群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也分别仅为21.69%、28.59%、20.21%。城市需要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

12、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处于尴尬境地搞不清自己属于农村还是城市,说是农村人,但没干过一天的农活儿;说是城里人,但没城里的房子、城里的户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这种身份的尴尬,已经让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自我身份认知的不确定。事实上,在关于身份认知的调查上,有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清楚“我是谁”,不知道自己应该定位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3、大学生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农民工,这两种身份如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大家忽然发现农民工身价涨了,而大学生“一岗难求”似乎预演预烈。是时代变了还是求职的风向标发生了偏差?据某民工就业市场最新的调查显示,放出月薪1500元的文员职位,不乏大学生抢着干,而月薪2100元的搬运员、农民工却扭头就走,不愿意干,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一时间,大学生“眼高手低”、寻求高薪、期望值高、不切实际等往年频繁与招聘挂钩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