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75156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高中同步测试卷(三)此情可待成追忆(A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刘成纪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

2、、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家、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田园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同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

3、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国美学保持

4、了最持久的张力。它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既非纯粹乡村,也非纯粹城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妙的平衡。人,无论是居于乡野渴望都市,还是立于都市回望乡村,均意味着两者对人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共同昭示了一种可能的完美生活。对于中国美学而言,这种城乡二元并置的审美选择仍然只是美的现实形态,而不是理想形态。在理想层面,则要进一步克服分离,寻求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在中国美学史上,这种努力是存在的,主要体现为文人造园运动。生活于城市的士人通过园林筑造,为自己营造出乡居生活的审美幻象,从而使原乡焦虑得到抚慰。与此一致,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园林城市”观念,其目的也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绿化问题,更要通过将

5、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使城市获得家园感。(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主导着中国美学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B城市作为美的另一个制造和传播中心,与乡村、田园、自然山水一样,也能够主导中国美学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C相对乡村来说,城市拥有更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因而能在更大范围里主导审美风尚和制定审美标准。D中国美学的城乡二元性从古至今都存在,要理解它,就要对古代的士人阶层的生存命运有一定了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传统中国,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具

6、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也成为能工巧匠的聚集地。B中国山水田园诗画,虽以摹写自然见长,但展示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大都只是城中士人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C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存在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理智上出于功利目的,必须走向城市,情感上却又固恋和忠诚于乡村。D中国美学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所能维持的微妙的平衡,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同等位置,中国美学才能保持最持久的张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催生了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作为美与文化的容器,城市能够聚集较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B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城

7、市生活却似乎得不到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情感认同,他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C居住在乡野间的人可能会羡慕都市生活,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也会向往乡村生活,理想的生活形态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D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园林城市”观念,事实上和古代文人的造园运动一样,都是想要在城市中营造出乡居生活的氛围,来获得家园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

8、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

9、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0、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B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C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D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

11、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C常同

12、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D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译文:_(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沧浪亭怀贯之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

13、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注】悰:快乐。8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答:_9诗中“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有人却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要分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交代近亲稀少、家丁不旺的语句是“_,_”。(2)渔父中用沐浴的比喻来表明屈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3)李清照曾有词句“载不动,许多愁”,将无形之愁化作有形有重量之物来写。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也有用类似手法写愁的语句是“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偏爱白菜香洪振秋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每一张饭桌上都有它的倩影。那年代,我每次放学回家盛好米饭、面条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