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717423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选修课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业二: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键词:环境 资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规划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1.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1.2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导致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导致环境污染的出现。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

2、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2 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其中: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2.1人口发展状况图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图二: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时期/a平均人口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10001750175018000.40.40.4180018500.70.50.518

3、5019001.00.30.5190019500.750.80.8195020001.12.31.9 表一: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由上面的图和表格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年龄结构两极分化;(2)城市人口急剧增加;(3)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比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有待提高;(4)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死亡率继续下降、农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2.2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 图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的压力来自土地资源、水

4、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2.2.1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我国水资源总量: (1)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 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2)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 m3; (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 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2.2.2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压力图四:1990年中国矿石产量、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比较我国当前矿产资源的形势是:地质勘查资金短缺,控制储量不足。由于后备储量不足,进入90年代石油开始进口;到本世纪初,煤炭将消失生产能力1.9亿吨;铜铅生存

5、能力将消失40%,铁锰生产能力将消失10%。2.2.3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2)能源分配不均 (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所占比重较大 (5)农村能源短缺,主要以生物质能为主2.3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世界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的极限为16亿,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

6、亿。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控制在14亿。3 社会的发展3.1环境理论观人依靠自然生活同时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人变革自然又必须顺应自然;人控制自然条件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约束。这样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包含适应,又包含冲突,是有冲突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克服如下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过分夸大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自然视为纯粹供人类利用的对象,不顾自然规律,强调人统治自然和人对自然界的主宰作用,这是生态唯意志主义的反自然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被动适应,认为任何出于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对自然环

7、境的利用和开发,其活动都是错误的,要求人类“返回自然”,这是生态唯自然主义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它们都割裂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辨证关系,前者将人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了主体的作用;后者则将自然环境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了客体的作用。环境伦理观告诉我们:不仅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到头来遭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更重要的是,环境伦理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它反对人类仅仅从自己生存的利益考虑而将地球视为可供任意榨取的对象,强调人类作为地球演化史上的价值最高者,对地球这一“家园”和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具有保护的义务。因此,环境伦理观的提出,必然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发展观,并对以往

8、片面追求高效率的工业文明观发出挑战。3.2环境的规划和管理3.2.1环境管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狭义和广义的环境管理,在处理环境问题的角度和应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2)采

9、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即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9)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管理。(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3.2环境的规划和管理3.2.1环境管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

10、放。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狭义和广义的环境管理,在处理环境问题的角度和应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即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

1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9)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管理。(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3.2.2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 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3.3可持续发展路线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对前面提及的环境方面的理解的基础上要讨论社会的发展只

12、有一点:走可持续发展路线。3.3.1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定义(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4)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3.3.2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可持续发展观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

13、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在身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参考文献1 左玉辉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4 魏振枢. 环境保护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年-2004年)科学出版社6 张锦瑞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7 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余秀娟环境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