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271668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72010)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石,不但事关农业产业本身的持续稳定发展,还直接影响着民众健康、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全面科学发展。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已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并全面实施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认证,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的颁布与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的颁布与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

3、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

4、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

5、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二)发展目标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二、

6、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7、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三、重点项目(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

8、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收集、跟踪、

9、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

10、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

11、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

12、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 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

13、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

14、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

15、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

16、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