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271504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的乘法口诀案例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途,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实录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课件出示:森林背景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拿着气球的“小矮人”。)师: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她是谁呢?她还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生1: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师: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

2、合)1,2,3,4,5,6,7。(课件在每个小矮人下方出示相应的编号。)师:每位小矮人手上还拿着一个气球。(课件在前三个气球中分别出示“7”“14”“21”)请同学们看看,这三个气球上的数是怎么样排列的?生2:每一次都加上了7。生3: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生4: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2个7相加,生三个数是3个7相加。师:接下去几个气球中的数该怎样排列呢?生5:21接下来应该是28。师:你怎么算的?生5:21再加上1个7就是28。(课件在第四个气球上出示:28。)(紧接着,后面三个气球上的数“35”“42”“49”也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了。)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

3、个7?49里面有几个7?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屏幕上的这些数都跟哪个数字有关系呀?生:(合)7!(教师板书:7)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数,说说1个7是7,2个7是14(学生齐说: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师:如果今天我们要学乘法口诀,老师知道你们肯定能猜出来是学生:(合)7的乘法口诀!(教师完善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引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节,有效的引领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通过气球图上出示的数字,按规律找数,感知口诀原型,激发了学生编口诀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数学获得了“邀请”(情感层面)和“感知”(认知层面

4、)双嬴。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师:大家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生:(合)能!师:老师相信大家!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并请组里的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口诀写在白纸上。你们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好不好?(学生开展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师:请告诉老师,你们编了几句口诀?(学生汇报,结果显示所有的小组都编出了7的口诀。)师:大家都编出了7句,真能干!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编的口诀?生1:(把写有口诀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汇报)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师:同意这个小组编的口诀吗?生2:三七应该是二十一,他们写成

5、了三七二十。(在确认错误后,教师请该组其他同学上台订正:三七二十一。)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的成果?生3:师:还有不同的编法吗?生:(合)没有!师:都一样,是吗?那就请大家把自己编的口诀与数学家们编的口诀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一样。(教师依次贴出7句口诀,学生自发念诵。)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动脑筋编的口诀,居然与数学家们想的一模一样。让我们自豪地读读这些口诀!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评析:通过开展个人自编口诀、小组交流口诀、全班汇报口诀、评价修改口诀等数学活动,“7的乘法口诀”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单纯接受的数学术语,而是充分体验的数学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得到组内同学的认同

6、、得到教师“数学家”的肯定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和巩固。)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师:读了这些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上面的口诀都比下面的口诀少7。生2:下面的口诀都比上面的口诀多7。生3:我发现了它们的结果是从小到大的。生4:也可说是从大到小的。师:(指着口诀)是的,从上往下看每句口诀的结果依次多7,而从下往上看每句口诀的结果依次少7。那么,口诀的前半部分呢?生5:都是几七、几七的。生6:口诀的第一个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第二个字都是“七”。师:七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这七句口诀来记一记。(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

7、。)师:在背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几句口诀特别好背?生7:“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这两句特别好背。因为这两句是其中最小的。生8:还有“七七四十九”也很好记。因为前两个字都是七,而且得数最大,所以也比较好记。师:那么,哪些口诀不太好记呢?生9:我觉得“三七二十一”最难记。师:谁有办法来记这句口诀?生10:先记“四七二十八”,再从28里减去7,就是“三七二十一”了。师:其实,“三七二十一”这句话,我们应该非常熟悉!看过西游记吗?生:(合)看过!(课件配音播放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师:在这段话中,有两句乘法

8、口诀,是生:(合)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师:有同学说“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是最难记的,可孙悟空却经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怎样怎样”。有时候,利用生活中的些俗语也能加深我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为了今后的数学学习,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都要熟记这些口诀。(评析: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提示口诀后,老师便着力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口诀的隐含规律、亲历口诀的自由诵记、交流口诀的记忆窍门等途径来增进对乘法口诀的个性化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适时提供西游记中的有关俗语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更体现了老师对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和思想启蒙的关注。)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师:7是个很神奇的数,我国古代有很多问题都跟7有关。请

9、看屏幕(课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师:这首唐诗有多少字呢?你们能用一句口诀把它算出来吗?生:(合)四七二十八!师:这首唐诗每句是七个字,所以又被称为“七言诗”。师: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与7有关的实际问题呢?生1:我们小区有7幢楼房,每幢楼房是7层,一共有“七七四十九”层。生2:这边的听课老师坐了5排,每排坐7人,一共坐了35位听课老师。师:好的!老师这里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依次配图出示以下三组问题: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呢?钢琴上每组键盘有7个键,这个键盘(四组)共有多少个键呢?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多少个黑点?教师引导学生用“说口诀”或“列算式”的方

10、法解决这些问题。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配音呈现“1个矮人一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的儿歌文字。)师:这是一首儿歌,大家会说吗?生:(合)会!(学生跟着电脑配音一起说。)师: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生3:后面还有很多,他不说下去了。师:他不说下去了,那我们会不会接着说?生:(合)会!那好,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把这首儿歌继续编下去,好不好?生:(合)好!(评析:对知识应用的不同设计,意味着对知识价值的不同定位。以上的板块中,乘法口诀的多维应用颇具深意远及古代,计算唐诗字数,近到当前,计算一周喝水杯数、计算钢琴键数、计算瓢虫背上的黑点数。这

11、样教学,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乘法口诀,而且对乘法口诀的文化内涵和现实色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与开课情节呼应的“儿歌续编”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萌发出新的探究热情。) 全课总评:围绕“重构口诀教学新格局”这一视角,以下两点是本课成功的关键所在。1凸显探究意味。与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一样,“乘法口诀”也有其生长、发展、成型的来龙去脉。这就意味着“乘法口诀”在担负“数学计算工具”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是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创造重现的“知识体”。站在“发展为本”的高度审视,“乘法口诀”所秉持的“知识体”价值意义显然高于“计算工具”的价值意义。对于这一点老师有着深

12、刻的认识,于是也就生成了精彩的数学行为。“在探究规律中感知口诀”“在自主合作中创编口诀”“在解读品味中感悟口诀”“在多维应用中深化口诀”,学生的身体、思维、情感都充分地参与到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其活跃的身体姿态、灵动的现场思维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对本课“自主探究”“充分探究”“成功探究”的探究意味的生动诠释!2体现现实色彩。这里所指的“现实色彩”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即源于生活现实),也兼容教学方式的现实性(即让学生凭借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背景和学习能力实现数学知识的差异感悟)。教学实践中,前者容易得到关注,而后者却往往被忽视。对此,老师的很多教学行为值得借鉴。首先是内容的现实性

13、。导入中的“童话故事”、探究中的“西游记情节”、应用中的“唐诗字数、喝水杯数、钢琴键数、瓢虫背上的黑点数、儿歌续编”等内容均取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其次是方式的现实性。“如果今天学乘法口诀,你们猜学什么”“7的乘法口诀”的师生对话,使得课题揭示不再独裁牵强,而是自然生成。“能编几句就编几句”的口诀创编,使得学习过程不再限制重重,而是余地宽绰。“读了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哪几句口诀难记?哪几句口诀比较好记?有什么诀窍?”的口诀解读,使得知识建构不再整齐划一,而是个性体悟。“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与7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原型找寻,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是苍白说教,而是主体反思。正是由于内容现实性、方式现实性两个方面的优化整合,才使得本课体现浓郁的现实色彩。总之,通过观看录像,听了这节课,不仅佩服执教者的睿智和活力,更被整节课的逻辑之密,人文之美而深深折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