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271236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方案范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保障预案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为减轻灾害损失,必须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前,根据预测、预报、警报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急措施。一、建立预防自然灾害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机制和制度1.建立健全防范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等引发事故灾难的_机构和机制。成立以煤炭行管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雨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领导小组。编制雨季“三防”工作计划,明确“三防”任务和责任,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和检查相关工作。加强雨季期间调度和值

2、班工作。做到领导到位,隐患治理计划到位,信息接收与值班工作到位。2.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掌握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生产的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信息,密切_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掌握汛情、水情,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并与煤矿企业做好信息沟通,当辖区内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全县所有煤矿进行预警。3.建立雨季巡视制度。在雨季安排专人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_小

3、时不间断巡视。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必须派专业人员及时观测水量变化情况。4.建立水害隐患排查治理检查制度。在雨季前要全面检查防范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责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二、加强预防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基础工作1.必须查清全县煤矿及附近地面水系的汇水和渗漏情况、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情况,熟悉水库、-_河大堤、河道、河道中障碍物等情况。掌握当地历年_天气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存在隐患的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和整改措施。2.在雨季来临之前,要_力量对辖区的河道、-_河大堤、河道中障碍物

4、彻底清挖疏通一遍,保证有足够的蓄水能力和水路的畅通。位于地表河流、山洪部位、水库等附近的矿井,对井口工业广场要采取修筑堤坝、开挖沟渠等截流措施,有效防止地表洪水倒灌矿井。3.要定期对供电设施、排水设施、防雷电装置进行维护检修。雨季到来之前,要_进行一次联合检查,确保雨季时各种疏排水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4.必须按设计规定留设各类防水煤(岩)柱,相邻矿井之间必须留设防水煤柱。5.要准确、及时地将矿井的采、掘工程绘制到采掘工程平面图纸上,定期收集相邻煤矿和关闭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口位置、井田开采范围、开采年限和地表水情况,准确掌握矿井受水患危险的情况。6.对地表因采

5、动形成的裂缝要及时充填加固;对采煤后形成的塌陷坑要及时进行彻底治理;对关闭废弃的煤矿井筒要充实填死;煤系地层露头部位有漏水时,要及时注浆加固处理。7.企业应当_和完善井下通讯、压风、防尘系统。保障通讯系统畅通、使用可靠,保障压风自救系统、防尘系统可靠有效,提高矿井防、抗灾能力。三、认真开展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1.要认真_开展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的重点:(1)位于矿井周边的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易引发山洪地段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2)与矿井连通的采煤塌陷坑是否填平压实;(3)井口标高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的矿井是否采取防范措施;(4)开采

6、防水保护煤柱是否采取了加固和阻隔工程措施;(5)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已关闭的废弃煤矿是否充满填实;(6)矿井防排水系统是否完善可靠;(7)煤矿周围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以及洪灾可能导致溃坝、溃堤、淤积危险河道等自然灾害威胁的,是否落实了防范治理措施;(8)预防暴雨洪水预警机制和制度是否建立等。2.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要分类定级,制定专门治理计划,落实治理责任、方案、资金、人员、物资、期限和安全预案,并在当地汛期之前完成整改并_验收,确保整治到位。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要及时向地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四、建立健全预防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体系1

7、.将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煤矿事故灾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灾害预防处理计划。落实防范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抢险救灾队伍并签订协议,每年雨季前要进行一次救灾演练。加强对职工防范暴雨洪水知识教育培训,提高职工互救、自救能力。2.发生因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引发煤矿淹井险情后,要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开展救援工作。3.要建立健全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增置大型排水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以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和效果。第三节应急救援_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针对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等灾害引发

8、的事故成立了煤矿_应急救援_机构。(1)_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4)协调事故现场的工作。(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7)事故信息的上报。(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9)_应急预案的演练。(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其相关数据。第四节报警、通讯联络方式以县安全生产监督和煤炭管理局监控中心为信息交换平台,形成政府、矿业管理、监察与煤矿企业为一体的信息网络。第五节发生自然灾害后应采取的应急措施一、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常规避灾措施经验表明越是长时间未暴发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等自然

9、灾害的地区、其危险程度越高,危险性越大。因此,当处于长期未暴发的泥石流沟威胁区或正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威胁区时,应高度警惕。通过预测、预报确定为山体滑坡、垮塌或者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需要对矿区内人类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应制订和执行必要的疏散计划,按轻重缓急次序将人员及有关重大设施逐步迁移到安全区内(能立即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者除外),常规避灾计划需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订和执行。1.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雨洪水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

10、雨洪水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矿区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的形成,而且可以降低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发生频率,即使发生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2.矿井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矿井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山区的绝大多数沟谷今后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矿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矿井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坝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3.

11、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雨洪水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要主动清除道沟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4.当地面变形速度加大,滑坡征兆越来越明显时,要及时搬迁到安全的地方。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永久性搬迁场地难以找到或搬迁经费短时间内难以落实等原因,还要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避灾措施,尽量减轻滑坡造成的损失。要想成功避灾应从以下几方面准备:(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滑坡隐患区附近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矿区避灾的临

12、时用地。避灾场地原则上应选在滑坡两侧边界之外,不宜选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离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要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要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理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3)预先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具体工作的负责人。(4)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

13、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既可方便群众生活又能有效减少经济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自然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自然灾害较白天发生的损失更大。因此,特别是雨季的夜晚不要在滑坡危险区逗留。二、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洪水紧急避灾措施接到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雨洪水短期预报或警报,某区域即将在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发生一定规模的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雨洪水时,要应对被危害区居民及设施应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人员需强行迁至安全区,其疏散避灾计划内容包括:(一)疏散区包括灾区及受影响的所有范围;(二)疏散时间_分钟;(三)疏散交通运输

14、工具为现场所能利用的所有工具;(四)疏散路线安排。由地势低处向地势高、开阔地带转移。撤退灾区人员(1)事故发生后,灾区人员要立即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急时撤到安全地点。(2)救灾时,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抢救遇难人员,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3)避灾时,人员在救灾负责人的带领下,有_的按指定的避灾路线撤离危险区,撤离时,要至少两个人一组同行,不准单独行动。避灾措施一般要建立临时躲避棚,躲避棚的位置要避开沟道凹岸或面积小而又低平的凸岸及陡内峻的山坡下。应安置在距村庄较近的低缓山坡或高于_米的阶台地上,切忌建在较陡山体的凹坡处,以免出现坡面坍滑;当前三日及当天的降雨累计达到_毫米时,处于危险区内的人员应

15、撤离。只有当降雨停止二小时以后方可返回住地,切忌雨小或刚停时即返回矿区;当听到沟内有轰鸣声或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应意识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马上就要到来,应立即采取逃生措施。避灾时应注意: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侧山坡距,但不要停留在凹处。三、抢险救灾措施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或暴雨洪水发生过程中,对遭受危害的人与动物应进行抢救,使危害降至最低程序,其内容包括:(一)_抢险专业队伍;紧急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使之排除险情;(二)对受灾人员的紧急救护和安置;(三)密切监视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暴雨或洪水的发展动向,严禁灾害重复出现,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地震、暴雨或洪水发生过后,对灾区应立即进行救灾工作,内容包括:1.协助灾区人民安排好必要的生活;2.帮助恢复交通、生产,_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3.向有关主管部门如实上报灾情,争取必要的物力、财力支持。四、发生透水事故处理1.矿井发生透水事故后,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向矿办公室汇报,并要求在班组长和老工人的指挥下迅速抢险,就地解决加固工作地点,堵住漏水点,以免事故扩大;如情危急,水势很猛,水压很大,无法抢救时,就要有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