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271231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3.2根底训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项选择题1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格局。此格局的形成标志着 A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到达一个新阶段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A经济建设 B.阶级斗争C.国防建设 D.文化建设3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 单位 百万1990国际元年 份18201870191319501973

2、2019中 国228600189740241344239903740048中国占世界份额%32.917.28.94.54.611.5从上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选项是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民国时期 ,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前 ,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开展的势头A B C D4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 ,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市场调节为主。A B C D 51983年我国实行“利改税将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

3、润改为缴纳税金政策试点后 ,某国营企业利润逐渐形成的利税占比方下 ,据此分析可知A 改革促使国企效益显著提高B 高税率严重增加了企业负担C 彻底打破了指令性方案体制D 调动了国营企业生产积极性61903年创制的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牌产品 ,但是1976年在深圳库存的4万多箱啤酒中 ,发生爆炸的竟有2万多箱 ,1978年 ,出口到香港的青岛啤酒中有一瓶里竟然有毛刷。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是A 体制僵化阻碍了企业的开展B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失去市场C 企业开展缺乏先进科学技术D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71985-1987年 ,我国指令性方案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 ,方案管理的商品由18

4、8种减少到23种 ,方案供给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B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国民经济开展比例严重失调D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起来8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 ,1979年7月 ,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 ,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A 深圳经济特区B 珠海经济特区C 厦门经济特区D 汕头经济特区二、非选择题99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局在蛇口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 ,蛇口工业区根底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开工。材料二1984年 ,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给

5、,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 ,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深圳取消粮票后 ,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l987年底 ,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5% ,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材料三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 ,发表南方谈话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请答复: 1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创立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2依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

6、开放的进一步开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10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要练说 ,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 ,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 ,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 ,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 ,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 ,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 ,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O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 *

7、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 ,农业增加50。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材料三 读下表1978年2019年城市数量193个663个小城镇2173个20312个市镇总人口17亿456亿城市化水平179%361答复: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试举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三条即可)。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简要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开展的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 参考答案1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D项是无关项 ,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只是特色理论中的一个方面 ,所以排除D项。B项也是无关项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

8、外开放 ,而B项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对内改革。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会议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故A正确。会议结束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故B错误。国防建设又要效劳于经济建设 ,故C排除。文化建设 ,也以经济建设为根底 ,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3B【解析】此题考查了对经济数据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分析 ,第项“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

9、急剧下降说法正确 ,1820年占9%到1973年仅占6% ,正反映了这一结论;第项“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开展的势头说法正确 ,2019年我国GDP份额上升到5% ,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此题选B项 ,第项错误 ,材料中仅1913年GDP份额数据没能反映民国时期 ,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中仅1973年GDP份额数据 ,不能够说明“改革开放前 ,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 ,论据不够充分。4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经

10、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 ,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C;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 ,排除ABD三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名师点睛】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后于1980年3月 ,“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 ,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 ,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鼓励外商投资 ,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开展的目的。经济特

11、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开展目标。5D【解析】表格显示企业提留比例在15% ,这样改变过去国家统管的形式 ,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故D正确;国企改革是1984年 ,故A错误;B与材料意思相反;C中彻底说法绝对。6A【解析】1976年时 ,青岛啤酒还处于方案经济体制之下 ,出现深圳库存啤酒有近一半发生爆炸和出口到香港的啤酒有一瓶里面有毛刷 ,实际上反映的是方案经济体制之下企业没有积极性 ,对产品质量不负责任的现实 ,应选A而排除D;B是现象本身及其结果 ,题干问的是原因 ,故与题意不符 ,所以排除B;C不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故

12、排除C。7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我国方案性、指令性产品的数量在减少 ,说明市场在经济开展中逐渐发挥作用 ,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使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符合题意 ,应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8A【解析】CD时间不符。1985年后 ,中国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根据“临近香港、背靠国内“ 蛇口等信息可知是深圳经济特区 ,因珠海经济特区是临近澳门。A正确。91背景:十一

13、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开展 ,商品供给日趋充足;体制创新 ,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方案经济体制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 ,再到内陆省会城市 ,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展过程。第(1)问 ,蛇口工业区的建

14、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2)问 ,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 ,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答复以下问题 ,要紧扣题意。10(1)现象: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开展 ,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开展快于农业)。 原因:重视经济调整 ,采取措施 ,恢复与开展国民经济 ,过渡时期总路的提出;制定了“一五方案;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苏联的帮助;中共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答出三条即可) (2)现象: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开展 ,连年攀升。原因: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 (3)现象: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看待: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快节奏开展 ,是我国社会生活开展进步的正确方向。【解析】1此题据材料一“1952年到1957年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即可从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的开展速度差异等方面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方案、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举出这一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